獨家》醫師半薪免稅公式曝光!是止離職潮的奇效偏方,還是犧牲國庫的安慰劑?
當一般上班族每月只有46小時的加班費免稅額度,年收百萬但每月工時也破百的醫院醫師在爭取50%薪資免稅時,討論過程就注定要引起爭議。要挽救醫院醫師離職潮,這是一帖奇效偏方,還是一劑價格高昂的「安慰劑」?
急診醫師離職人數創新高,重症科新血招募創新低,連台大兒醫主治醫師都要值夜班,醫院人力流失如止不住的骨牌。
為了提高醫院留才誘因,健保署有意為醫院醫師建立加班費免稅的依據,本週再次邀集財政部、軍醫局、退輔會、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全聯會等團體,首度以實際試算範例具體討論「加班費計算公式」草案。
舉例來說,每月薪資約42萬元、工時192小時的輪班制醫師,原本每年的應稅所得是504萬元,所得稅率40%,要繳稅201.6萬。如果現行草案通過,有一半工時可算加班。該名醫師的免稅加班費是252萬元,也就是半薪免稅,所得稅率也隨之降到20%,約需繳稅50.4萬元,形同減稅四分之三。
然而,這次會議討論並不順利,最關鍵的時薪及加班工時都卡關。更大的隱憂是,如果工時過長才是讓醫師逃離醫院的主因,撒錢就留得住人嗎?
醫院vs診所,醫師稅負落差大到無法忽視
醫院醫師出走的首要原因,是診所醫師與醫院醫師間的稅負落差,已經大到令人無法忽視。
診所醫師適用執行業務所得,報稅前可先扣除成本,目前費用率為80%,意即100萬元健保收入可先扣除80萬元,僅以20萬元報稅。至於自費收入則可扣除40%左右的成本再報稅,但自費收入確切有多少,稅務單位很難掌握。相較之下,醫院醫師很難逃得了稅。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韓幸紋的研究發現,特定科別的診所醫師課稅所得很低,但財產很高,課稅所得沒辦法反映真實所得。一名診所醫師坦言,醫院薪資所得400多萬元的醫師,1年可能要繳稅60、70萬元,但診所合夥醫師報稅,可能1人繳稅頂多10幾萬元。
工時問題難面對,衍生「減稅」偏方
高工時帶來的過勞將醫師推出醫院,而導致醫師高工時的最大原因,是已經失衡的醫療生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專任副教授林佳和分析,台灣社會的醫療消費過度膨脹,又無法落實分級醫療,醫學中心空床率可能接近零,醫護人員過勞到可怕,反觀中小型的醫院,空床率可能超過30%,勞逸相當不均。沒病人時,大醫院的醫師還要寫論文、寫研究計劃、教學生、處理醫院評鑑等,這些付出卻不一定會被計入工時。
對於1天工作16小時的醫師來說,稅務優惠可能是合理的補償,林佳和強調,但政策制定者要是不面對「醫院醫師缺乏工時保護」的根本問題,企圖以減稅來補償,「這是一劑偏方,犧牲的是國庫租稅收入。」
一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坦言,或許社會大眾會勉強接受政府幫醫師減稅,但社會觀感絕對不是很好。他認為護理師的短缺更急迫,「護理師愈來愈少,請得到醫師也開不出病床,那有什麼用呢?」
韓幸紋研究津貼與加薪對於醫院護理人員的留任效果,結果很明確:發錢沒有用,因為醫院外最吸引人的不是錢,是生活品質。她擔心,給醫師大幅免稅也留不住多少人,唯一能確定的效果就是稅收損失而已。
如今開診所已經不是年輕醫師的首選,愈來愈多人選擇成為「個體戶」,到處接案針對健康人提供醫美服務。這種工作模式不能賺到最多錢,但是自由自在、生活品質好,很吸引人,因為「以前是大我的時代,現在是自我的時代了,」一名診所醫師直言。
雙重節稅效果引擔憂,說服社會大眾是關鍵
醫師半薪免稅措施除涉及公平,更可能造成國家財政損失。資深會計師L分析,討論中的加班費免稅計算草案有「雙重節稅效果」,不僅減少應稅所得,也降低了所得稅率級距,對國庫收入造成雙重打擊。一般勞工的加班費免稅上限僅為每月46小時,超過部分為應稅加班費,若醫師享有50%工時為免稅加班,與一般勞工的差異極為懸殊,有財政公平性的疑慮。
「明知道診所的課稅方式有問題,不去解決,卻回過頭來降低醫院醫師的稅負,這個邏輯顯然不對,」韓幸紋提醒,台灣稅制的免稅額和扣除額項目眾多,整體有效稅率已經偏低,平均不到5~6%,需要繳稅的家戶也持續減少,而醫師半薪免稅涉及最高所得級距的納稅義務人,稅損相當可觀,如果沒有說服社會大眾,恐會有反彈。
醫師加班費免稅的討論已經開啟,無論是不是「偏方」,將近3萬6千名高所得的醫院醫師要減稅,勢必影響國家財政。
對此,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陳宥任表示,衛福部醫事司應先說清楚,醫師的正常工時、延長工時該怎麼定義,才有明確的判斷依據和統一標準,以討論醫師加班的議題。
健保署強調,現在都還在各項名詞定義的討論、溝通階段,未來會繼續邀集相關部會、團體及各界專家集思廣益,一步步努力凝聚共識。財政部賦稅署則回應,待衛福部討論出具體提案,賦稅署會進行稅制評估,若部會間意見不一,再由行政院就各部會所提資料進行協調。
延伸閱讀:
5個月66名醫師逃離!急診壅塞真相曝光:「我們不是悲劇英雄!」一位急診醫師離職前的沉痛告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