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為什麼人會貧窮?CEO揭密困乏者思維:先是是內心窮,然後真的窮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2小時前 • Uho編輯部

很多人窮並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心態導致。金融教育科技新創共同創辦人暨CEO黃士豪於《這輩子賺多少才夠?》一書中,重新定義財富的價值,擺脫對「有錢」的過度執著、對「窮困」的過度恐懼,只要理解這個世界分配金錢的邏輯,距離財富自由就不遠。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先是內心窮,然後真的窮

從小,我就知道自己在一個欠別人很多錢的家庭裡長大,因為跑路、搬家是我畢業前的重要組成,也因此自幼我就下定決心,不管有多辛苦,都要聽媽媽的話:「用讀書改變命運。」

儘管現在看起來,種種實際現象表明,讀書跟富裕其實沒有絕對關係。但對於當年的我來說,那確實是唯一的浮木,只有不斷抱著這個信念,我才有機會看到新的可能,即便它可能是錯的。

一路走到現在,很多人可能看到我翻轉了財務、家庭、事業、健康、社交等領域的狀態。但實際上回顧這一切,所有的改變都源自於更底層的顛覆:來自查理.蒙格的這句話「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裡死去,那麼我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般的醒悟。

他說的話當然只是比喻而已,畢竟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但如果我們把死去置換成各種我們不想發生的事件,例如夫妻失和、孩子長大不理自己、失業、破產、窮困、失去健康等,那麼避開的方法便理所當然,就是「不要」朝著這些地方走去。

如果說,所有在人生與財富上獲得成功的人,可能都是做了某些事,或有了某些運氣;那麼我們也可以相信,所有為錢所困的人,例如當年的我,大概也是做了某些讓自己越來越窮困的事,而導致窮困的結果。

要改變這個結果,絕對不是靠一、兩次樂透就能搞定。因為即便我們有金山、銀山,假設我們的行為依舊是朝著窮困的方向,那麼這些財富也只是讓這條路走得長一點,也讓到時候失去財富時的窮困顯得更加殘忍而已。

窮困的心態、行為、決定,不只存在於沒錢的人身上,還存在於所有內心窮困的人身上。月入30萬的人,幸福程度可能與月入3萬的人相差無幾。無論收入多高、資產多雄厚,這種人都注定不能過上理想中的生活。殘忍的是,絕大多數的人仍認為,只要擁有足夠多的錢,就能打造理想生活。

剛出社會、身背巨債的我,也曾希望好好體驗所謂的Friday night、用一點閒錢去休閒娛樂。但比起這些,我知道我更不想終其一生背著債務壓力,過著拚命努力,卻始終不見好轉的生活。更不想因為自己的財務壓力,讓自己成為整天抱怨父母、讓身邊的人都被連累的「受害者人生」。我還希望,不只自己能過上不再為錢擔心的生活,也能讓更多人過上心中的理想生活。

即便什麼都不會、即便不知道從何開始,只要能先辨別出哪些行為會讓自己走向窮困,並且不再延續那些舊有的觀念、行為、決定,那麼我們就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而那有可能就是我們希望去的地方。

為什麼窮困得很穩定?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的主題「貧窮的本質」,探究了為什麼人會貧窮。很多人發現了一些普世現象與智慧——造成貧窮,不全然是外在資源的稀缺,更來自於我們的信念與認知,致使窮困的人越來越窮、忙碌的人容易越來越忙。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出生窮苦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擁有了一番事業,但更多的窮人卻繼承了上一代的貧困,並分毫不差地再傳承給下一代。當一個人缺乏某些認知時,即便提供足夠的資源,甚至中樂透,他們也會在一定時間內,回到原本的生活狀態。

當我們全身上下充滿「困乏」的觀念、思維、習慣,即使找到高薪的工作、住豪宅、開名車,甚至努力打拚、勤儉持家,最終還是達不到理想中的水準,而且還會回歸系統的水準——窮困得很穩定。

即便經濟學家探討的窮困環境屬於極端情況,但他們觀察到的底層人性,卻是跨階層的。例如在人均收入不到 1美元的印度農村,連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居民仍會為了一場婚宴借貸鉅資,好準備一身行頭。

而之前在台灣社會備受熱議的 YouTube 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主角在早已入不敷出、連卡債利息都繳不出來的狀態下,居然還要買重型機車,滿足「別人覺得他很帥」的想像,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到與印度婚禮相同的影子。

日常生活更不用說,各種社交媒體平台充斥著消費主義,每個人都想盡方法要展現自己最光鮮亮麗的一面。這讓群眾追尋著「有錢的假象」,似乎有了錢就應該買精品包、去沙灘度假、坐擁名車豪宅、舉辦奢華派對等。這種崇尚物質的消費觀、有錢就要大手筆消費的主流社會價值觀,也正把多數人推向窮困的地獄深處。

說到這裡,你看出來了嗎?所謂的窮困,其實不是來自於賺不到錢、也不是花太多錢,而是來自於我們根本沒想過,追求有錢這件事,到底是為了什麼?當我們思慮不夠清晰,我們就會傾向去做「阻力小」的事,而不是真正幫助自己實現富足的事。

這裡有一個好消息與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是,絕大多數人覺得自己賺不到錢的原因,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即使他們解決了自以為的問題,也還是會窮。而好消息是,正因為普遍認知的窮困理由,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只要現在開始把事情做對,我們依然能重新打造自己的財富。

對於錢的理解,不只是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深究過,因為大家在這方面上的想法與行動,主要就是:先別管這麼多,把錢賺夠了再說吧!

因為這個底層的認知,我們可以發現,從小沒人告訴我們上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只會說:「你考試考好了再說」「考上好學校再說」「畢業了再說」「升職加薪了再說」「年終發了再說」「買房買車了再說」「結婚以後再說」「生了小孩再說」,最後一路到「退休了再打算」⋯⋯那就真的下輩子再說吧!

賺錢的目的只為了花錢?

錢不是越多越快樂,錢只能解決「因為沒有錢造成的不快樂」而已。快樂與痛苦是兩回事,沒有痛苦不代表快樂,只是沒有痛苦而已。我們往往只有在痛苦解決之後,才有機會去思考,什麼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與快樂。而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與痛苦纏鬥,卻希望獲得快樂。

以前我喜歡打籃球,尤其是看完灌籃高手的連載,就會有「想要趕快長高長大,以後也要灌籃」的衝動。這種熱情持續到我國中、高中,直到進入球隊。每次練球,滿腦子都是對未來的各種美好想像:打敗強敵、讓暗戀的女生看到我的致勝三分球等。直到有一次跳躍落地時,我踩到別人的腳,不只「翻船」,還造成骨裂。

接下來的好幾個星期,我行動不便,無時無刻感覺到腳踝的腫脹疼痛。騁馳賽場的各種美好想像,被我拋諸腦後。當下的所有心願,都是希望腳能快點好起來,其他一切以後再說,能正常走路、跑跳才是最重要的。

這正好可以用來比喻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關於錢的所有觀念,我稱之為「困乏者思維」。對於錢的追求動力,來自於對錢的困乏;對缺錢的恐懼,就像受傷的腳踝,因為感到疼痛,所以綁手綁腳。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即便擁有了一定的財富,腦海裡想的依舊是該怎麼多賺一點錢,以免哪天缺錢、無法安心退休,而不是為了實現遠大的抱負或夢想。

更別說那些可能因為缺錢,生活過得相對拮据的人,表面上是因為錢不夠用,使人們覺得要優先解決錢的問題。但追根究柢,只要心裡始終擔心著錢不夠、只想再賺到更多錢,那麼就永遠達不到所謂的「財務自由」。這種心態,就像是受了傷、卻一直好不起來的腳踝,所有的期望都只是希望腳趕快好起來,而非灌籃的使命與夢想。

大多數人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困乏者思維」,就像是一直好不起來的受傷腳踝。我們拚命讀書升學、努力工作、加班應酬,如此日復一日,覺得這樣以後就能跟家人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實際上,這就像是按時塗藥、努力復健,明明只能讓腳踝康復而已,我們卻認為這麼做就能贏得比賽。

這也產生了很有趣的現象,許多人都想努力賺到更多錢,但他們其實都不是真的想賺錢,而是想花錢。人的腦海裡隨時有數十種花錢的方式、要買的東西,但對於賺錢的方式,通常就只有努力工作,頂多再加個副業或炒股。

面對各種商品的推銷、包裝、廣告、代言,我們最常有的感受便是:這個可不能錯過;有了這個我就能XX;我也想跟他一樣;我需要看起來更帥、更美、更成功;現在沒買以後就虧了……。

正是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匱乏,不斷提醒著我們缺這個、缺那個,讓我們覺得自己總是需要更多。這也導致了消費主義的盛行,總有方法打動你,總有說法合理化人們對錢的濫用。

我們賺著還過得去的薪資,卻錯過真正的財富。以為自己的努力是在創造財富,實際上卻只能維持品質好一點點的生存。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追求財富的方式,本質上就注定了他們不可能真正獲得財富。

(本文摘自/這輩子賺多少才夠?:【行動清單×10張表格】逆轉勝!成為自己的富一代/三采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97歲爺盼夢中安逝,卻遭插管、電擊拉回人間…一坪半打造居家安寧空間:人生最後一哩路,求的是尊嚴與平靜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2

沈玉琳罹患血癌! 醫揭:4種習慣為隱形殺手

民視新聞網
03

90%人群曾感染EB病毒恐害身體細胞癌化!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多喝它

健康2.0
04

她沒亂吃藥卻慘淪「洗腎」!醫:不是開玩笑的

藝點新聞
05

好處不只增肌減脂!營養師曝:每天早上一杯豆漿,竟藏「3大驚人優勢」

潮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把蟑螂沖馬桶=放生牠回家!你可能正在養更多蟑螂

常春月刊

肺癌無聲無息潛伏,車禍送醫竟成救命契機!男意外「撞見」極早期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1便當神菜抗癌!營養師曝:還能護心、控糖 全家要多吃

TVBS

男性年紀大當爸要注意!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恐影響孩子精神健康

優活健康網

老婦逢廟必拜,求的竟是「好死」!林靜芸揭「1招」減少不健康餘命

優活健康網

天氣熱不只會中暑!高溫與臭氧齊升 醫:心肌梗塞風險大增

健康醫療網

30萬名長者有肌少症問題!長庚永慶盃路跑9/28開跑,籲規律運動遠離肌少症

華人健康網

羨慕「躺下能秒睡」? 專家揭警訊:身體無法維持清醒

CTWANT

沈玉琳突罹血癌沒前兆?醫曝「3大症狀」勿輕忽:中1項快檢查

TVBS

糖尿病害雙腿神經萎縮,腳無力難行走!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助患者站起來

華人健康網

父罹攝護腺癌2兒聽醫勸跟著篩檢 意外揪出罹癌

藝點新聞

屈公病現蹤台灣!和登革熱大不同 7成患者恐現關節疼痛

中天電視台

營養師激推1蔬菜堪稱「便當神菜」 抗癌、護心、控糖都靠它

CTWANT

有食譜》美容養顏消暑!營養師推夏日甜品:木瓜銀耳湯、椰香杏仁糊

優活健康網

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疾管署將旅遊警示升至「第二級」 教你防蚊攻略

健康醫療網

父母過度保護是種傷害!陳建仁的親子對談:讓孩子學會「自我實現」

優活健康網

中國熱銷「史萊姆」硼砂含量超標!孩童誤食「●●公克」有致命風險

優活健康網

掌握更年期3大飲食原則,有助調整體質、提升舒適度!

潮健康

MRI檢查助力攝護腺癌診斷!及時揪出病灶 早期治療預後佳

健康醫療網

不只花生醬! 營養師示警「4類食材」最易受黃麴毒素污染 白米、玉米、綠豆也難逃

常春月刊
影音

MRI檢查助力攝護腺癌診斷!及時揪出病灶 早期治療預後佳

健康醫療網影音

父親節快樂!!關心爸爸的健康,攝護腺肥大也能微創治療!1手術助長者擺脫尿管困擾、重獲順暢人生

常春月刊

貧血久未改善?當心背後藏有「癌」機!

常春月刊

老是吃泡麵,恐誘發慢性食物過敏!日本醫師教你:換這種吃法,營養大升級

良醫健康網

從冠心病到10年不生病!韓藥師親身實踐「7:3飲食法」甩肉18kg,教你這樣吃瘦身又防病

良醫健康網

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 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NOW健康

不吃早餐、斷食減肥,小心膽結石找上門!醫教「7大原則」預防:攝取這3好油助膽汁排放

良醫健康網

咀嚼力下降竟增認知退化風險?別讓「缺牙」成失智導火線!醫教4招護牙也護腦

良醫健康網

【父親節健康守護】爸爸愛喝酒、吃海鮮?快筆記!5種食物助你與痛風和平共處

常春月刊

喝咖啡防癌!深焙vs.淺焙哪個好?醫:「它」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父親節健康守護】爸爸愛喝酒、吃海鮮?快筆記!5種食物助你與痛風和平共處

常春月刊

化膿性汗腺炎恐誤當青春痘 健保7月起給付生物製劑助中重度患者脫離病痛

信傳媒

「1便當神菜」抗癌、控糖!營養師激推:全家都該多吃

三立新聞網

父罹攝護腺癌2兒聽醫勸跟著篩檢 意外揪出罹癌

台灣好新聞

嘴邊垂垂怎麼辦?盧建勳醫師解析「口角囊袋」:3步驟調整才是解方

姊妹淘

熱銷17年傳奇再進化!統欣生技傾20年功力,推「五行舒眠精力湯」搶攻千億睡眠商機

姊妹淘

08月08日 父親節

Heho健康

不一定要跑步!研究驚人發現「這些小動作」就能降失智風險41%

健康2.0

預防中風別只靠魚油!研究曝B群中「1營養素」比魚油更值得補充

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