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化膿性汗腺炎恐誤當青春痘 健保7月起給付生物製劑助中重度患者脫離病痛

信傳媒

更新於 19小時前 • 發布於 5小時前 • 陳稚華
化膿性汗腺炎常被誤認為青春痘,實際病灶多發於腋下、臀部等摩擦處,嚴重時恐形成膿瘍與瘻管,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圖片來源/freepik)

37歲的小穎(化名)從青春期起便反覆出現腋下、臀部流膿、疼痛的結節,一直以為是頑固的青春痘,直到病灶遍布、難以行動才確診為「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HS)。

皮膚科醫師指出,這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常被誤認為青春痘或粉瘤,根據研究,患者平均需歷經7年以上才能正確診斷。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皮膚外科主任趙曉秋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嚴重時,膿腫反覆流膿、結節相連如「蟻窩」,傳統藥物控制發炎的效果不佳,病友常因劇烈疼痛而苦不堪言,治療也陷入瓶頸。

不過,近期傳來好消息,健保署自2025年7月起將「生物製劑」納入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的給付範圍,協助病友緩解症狀、降低復發風險,預估將可協助至少500位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病友,從發炎源頭有效控制病情,不僅降低復發風險,幫助病友重拾生活品質,還有機會減少手術治療的需求。

從痘痘變蟻窩 病灶反覆、私密難言成延誤主因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化膿性汗腺炎多好發於腋下、腹股溝、臀部、女性乳房下緣與肛門周圍等皮膚摩擦頻繁、頂漿腺(大汗腺)集中的部位,與青春痘常見的臉部、胸背等部位明顯不同。

「初期病灶可能只是幾顆紅腫痘疹,但病情進展時會出現膿瘍與竇道,甚至在體內彼此連通、持續滲膿,伴隨明顯異味。」黃毓惠表示,患者常因尷尬與誤判,自行買藥塗抹或拖延就醫,使病情惡化。

她也提醒民眾,有3大警訊可自我初步檢測:

1. 半年內結節/膿瘍反覆發作超過2次

2. 出現在腋下、臀部、會陰等區域

3. 出現疑似竇道開口或觸摸感。

若三者皆符合,建議儘速就診。

黃毓惠指出,化膿性汗腺炎多好發於腋下、腹股溝、臀部、女性乳房下緣與肛門周圍等皮膚摩擦頻繁、頂漿腺(大汗腺)集中的部位,與青春痘常見的臉部、胸背等部位明顯不同。(圖片來源/黃毓惠醫師提供)

三期分級治療策略,早期控制可減緩病情進展

台大醫院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說明,化膿性汗腺炎可分期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輕度患者以單一或少數病灶為主,可採局部清潔、外用藥物或口服A酸等保守療法。中重度則常伴有瘻管、疤痕、大片融合性膿瘍,須加強系統性抗發炎藥物與手術處置。」

廖怡華表示,雖然切開與引流手術可緩解急性發作,但復發率接近100%,無法阻止新病灶生成;若進行全面性切除手術,則傷口大、復原期長,並有出血、感染、疤痕攣縮等風險。因此,不宜單靠手術「孤軍奮戰」,建議搭配藥物進行長期控制。

控制發炎是關鍵!健保新給付上路,強調醫療整合與早期介入

在台灣,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20歲前後的年輕族群,男女發病比例約為6比4。其確切致病機轉尚未完全明瞭,但目前認為遺傳、抽菸與肥胖等都是危險因子。

化膿性汗腺炎的病因與身體免疫失調有關,針對中重度患者,若使用全身性抗生素或A酸治療達12週仍未改善,皮膚科醫師可評估使用「生物製劑」,廖怡華表示,這類注射型蛋白質藥物可從源頭減少體內發炎反應,有助改善病灶、減緩惡化、預防瘻管生成與疤痕形成。

她提到,根據臨床研究指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4個月後,約有4成病友症狀顯著改善,7成5在治療期間未再惡化,手術需求比例亦下降至4%以下。

2025年7月起,健保署正式將生物製劑納入給付,條件為中重度患者經抗生素或A酸治療12週未見成效者。

廖怡華強調,「控制發炎是治療關鍵,應以長期規劃思維對待這個病,而非急性處理後就放任不管。」她也呼籲,病友若察覺反覆紅腫、膿瘍、疼痛等異狀,應及早就醫、確認診斷,以免病灶由點擴展為面,增加治療複雜度與生活負擔。

不只是皮膚病 恐併發慢性疾病與心理困擾

化膿性汗腺炎不僅止於皮膚表面,黃毓惠指出,此病與多種共病關係密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脊椎關節炎與發炎性腸道疾病,且患者罹患憂鬱與焦慮的比例也偏高,「該病並非傳染病,但因症狀私密與外觀特殊,常影響患者社交、工作與心理健康。」這顯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亟需多面向照護。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也提醒,醫療系統應加強基層醫師與皮膚科的合作識別能力,並重視病友心理支持系統,讓患者從身體到心靈都能獲得完整照護。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97歲爺盼夢中安逝,卻遭插管、電擊拉回人間…一坪半打造居家安寧空間:人生最後一哩路,求的是尊嚴與平靜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2

好處不只增肌減脂!營養師曝:每天早上一杯豆漿,竟藏「3大驚人優勢」

潮健康
03

90%人群曾感染EB病毒恐害身體細胞癌化!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多喝它

健康2.0
04

翁洗牙「滿嘴鮮血」血流不止!檢查竟確診骨髓性白血病

中天電視台
05

掌握更年期3大飲食原則,有助調整體質、提升舒適度!

潮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全感官互動式體驗」亮相高齡博覽會 解鎖長輩健康新生活

健康醫療網

久坐、搬重物有「護腰」就不怕?錯誤使用恐「肌肉失憶」…醫教3要點正確使用:手術、拉傷這樣選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魚油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醫:營養補充品非萬靈丹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沈玉琳罹血癌!醫揭4警訊:中1個就要警覺

CTWANT

為何突然得白血病? 多年生活壞習慣恐讓白血球悄悄變異!

Heho健康

驚!40歲以上近5成腰圍過粗 國健署:恐釀代謝症候群

中天電視台

骨折也能快速復原?微創手術與高壓氧的完美搭配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血壓正常仍要注意!醫揭「隱形血管危機」 恐突中風、心肌梗塞

CTWANT

【圖解健康】屈公病由蚊子傳染 發燒/皮疹/關節劇痛折磨人

LINE TODAY

沈玉琳轉診台大醫院!器官受損暫緩化療 首重穩定病情

中天電視台

隱適美歡慶在台深耕十週年

NOW健康

長痘痘讓你容貌焦慮?8成青少年逃不掉!醫:出現「2症狀」及早就醫

優活健康網

爸爸的憂鬱別忽視! 研究:恐讓孩子更焦躁、反抗

健康醫療網

把蟑螂沖馬桶=放生牠回家!你可能正在養更多蟑螂

常春月刊

肺癌無聲無息潛伏,車禍送醫竟成救命契機!男意外「撞見」極早期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1便當神菜抗癌!營養師曝:還能護心、控糖 全家要多吃

TVBS

男性年紀大當爸要注意!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恐影響孩子精神健康

優活健康網

老婦逢廟必拜,求的竟是「好死」!林靜芸揭「1招」減少不健康餘命

優活健康網

天氣熱不只會中暑!高溫與臭氧齊升 醫:心肌梗塞風險大增

健康醫療網

30萬名長者有肌少症問題!長庚永慶盃路跑9/28開跑,籲規律運動遠離肌少症

華人健康網

羨慕「躺下能秒睡」? 專家揭警訊:身體無法維持清醒

CTWANT

沈玉琳突罹血癌沒前兆?醫曝「3大症狀」勿輕忽:中1項快檢查

TVBS

糖尿病害雙腿神經萎縮,腳無力難行走!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助患者站起來

華人健康網

父罹攝護腺癌2兒聽醫勸跟著篩檢 意外揪出罹癌

藝點新聞

屈公病現蹤台灣!和登革熱大不同 7成患者恐現關節疼痛

中天電視台

營養師激推1蔬菜堪稱「便當神菜」 抗癌、護心、控糖都靠它

CTWANT

有食譜》美容養顏消暑!營養師推夏日甜品:木瓜銀耳湯、椰香杏仁糊

優活健康網

為什麼人會貧窮?CEO揭密困乏者思維:先是是內心窮,然後真的窮

優活健康網

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疾管署將旅遊警示升至「第二級」 教你防蚊攻略

健康醫療網

父母過度保護是種傷害!陳建仁的親子對談:讓孩子學會「自我實現」

優活健康網

中國熱銷「史萊姆」硼砂含量超標!孩童誤食「●●公克」有致命風險

優活健康網

掌握更年期3大飲食原則,有助調整體質、提升舒適度!

潮健康

MRI檢查助力攝護腺癌診斷!及時揪出病灶 早期治療預後佳

健康醫療網

不只花生醬! 營養師示警「4類食材」最易受黃麴毒素污染 白米、玉米、綠豆也難逃

常春月刊
影音

MRI檢查助力攝護腺癌診斷!及時揪出病灶 早期治療預後佳

健康醫療網影音

父親節快樂!!關心爸爸的健康,攝護腺肥大也能微創治療!1手術助長者擺脫尿管困擾、重獲順暢人生

常春月刊

貧血久未改善?當心背後藏有「癌」機!

常春月刊

老是吃泡麵,恐誘發慢性食物過敏!日本醫師教你:換這種吃法,營養大升級

良醫健康網

從冠心病到10年不生病!韓藥師親身實踐「7:3飲食法」甩肉18kg,教你這樣吃瘦身又防病

良醫健康網

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 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