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關稅100% 整條供應鏈將出走美國?專家:有一定困難度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國時間6日表示,將對所有輸美晶片與半導體產品課徵100%關稅,但若廠商已在美設廠或承諾建廠,則可獲得豁免,此舉震撼全球科技供應鏈。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7日接受《信傳媒》電訪指出,儘管政策施壓力道強烈,但台灣整條供應鏈要全面移轉至美國並不切實際,除了美國缺工、工會強勢等制度性障礙,更難以克服原物料與配套產業無法同步遷移的成本壓力,即使赴美,也是以具備「高度自動化、毛利夠高」屬性的產業先行。
同時,他也強調,若政府仍陷於被動等待關稅開獎,將錯失布局、尋找新出路的時機,應積極展開與友好國家的區域貿易談判,並在對內溝通上納入中小企業聲音,雙軌啟動「對內強化、對外布局」。
赴美可討論但落地難,半導體關稅的關鍵點不是晶圓廠
白宗城認為,「這樣的討論當然可以,但要真正落地,並不容易。」美國的整體生產環境壓力非常大,企業主如果決定赴美設廠,那是三十年、五十年的長期的議題;相較之下,如果選擇不設廠,先不管川普連任與否,至少撐過川普這一任期,也不過是三到四年的事情,所以企業在評估是否設廠時,一定會權衡風險與利益。
他進一步指出,設廠是否有利可圖是關鍵問題。美國工會力量強大,缺工問題嚴重,特別是勞力需求高的領域,即便美方想從服務業轉入製造業,訓練與職能的落差仍難以短期彌補,就算推動技職教育,可能也需要兩到三個世代才看得到效果。
台灣直接銷往美國的晶片並不多,以去年為例不到80億美元,白宗城指出,在美國對半導體課徵高額關稅的情勢下,真正需要關注的其實不是上游的晶圓廠,而是下游的組裝廠、品牌商,以及承接品牌最後一哩路的OEM與ODM廠商。這些廠商才是供應鏈中議價與調整的2個關鍵點。
他進一步分析,因此美國的品牌商需與代工廠議價,但這通常需要經過斡旋與調整,畢竟OEM與ODM廠商毛利太低,希望他全部吞,「不是他不做,是他沒辦法做」,最後將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
整鏈移轉難,專家:以高自動化、高毛利先行
針對「誰會先過去」的問題,白宗城認為,真正有機會赴美設廠的,是那些「高度自動化、毛利夠高」的企業。至於封測廠、下游系統廠,赴美的壓力非常大。
他直言:「不能說絕對不會去,但過去的只會是少數,而且是單純供應美國市場,因為不太可能從美國再出口到其他國家。」
他也點出供應鏈遷移的最大難點:「假設台積電和日月光都過去了,供應他們的化學品廠沒去,那進口化學品就得加上20%關稅。你覺得進得去嗎?這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除非整個供應鏈一起搬過去,否則成本將高於想像,然要整鏈搬遷,也不實際。
最後,他語氣一轉說道:「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業界會開始認真思考:一個沒有美國的未來。雖然短期走得比較辛苦,但若能找到轉彎的出口,美國將會逐漸被拋在後面。」
反全球化、區域市場成形,政府應先行「布局」友好國家貿易
此時此刻,政府能夠做些什麼?白宗城認為,對內溝通、對外布局需要雙管齊下。
針對「對內溝通」,白宗城解釋,所謂充分溝通並非是大頭式(單向式)與大企業溝通,而是實質且全面性(含中小企業)的產業對話。」他強調,若只是「問幾家龍頭企業,開個一小時會就結束」,這樣的模式無法真正反映出中小企業的實際困境,也難以擬定有效策略。
他也直言:「不可能每個產業都救」,要看政府的產業政策如何定義核心戰略產業、協助轉型;同時,政府應從系統性角度出發,而非只是單點補助或等待國際變局落定。
「對外策略」方面,白宗城指出,面對全球貿易規則的混亂與反全球化浪潮,台灣不該把焦點只放在美國。他認為,應該趁著全球「反全球化」的機會,主動推動與東南亞、紐澳等友好國家的區域貿易協議談判,建立替代出口市場與韌性供應鏈。
他形容這是「找新活路」,並強調:「這不是企業自己能談成的,政府必須出面。」
他也點出風險不止來自美國,推估關稅不確定性應該明年上半年才會結束、拍板定案,到那時日韓會不會轉而對其他國家採取其他措施或協議?這些都是後續的蝴蝶效應,「每個國家都要向自己的選民交代,當被美國拔毛之後,誰要去補那一塊?」
因此,與其「天天等美國開獎」,他呼籲政府應以「前瞻布局」為主軸,並展開雙軌工作:對內強化產業轉型與溝通,對外建立新型區域貿易合作機制。
白宗城也提到美中角力,「中國現在內捲得厲害,情況並不好」,美國為最大消費國,中國為最大生產國,雙方若走向脫鉤,結果只能是「魚死網破」,「只是看是魚先死,還是網先破。」
他提醒台灣,「現在是重新布局的時間點,不趁現在,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不確定性仍存,未白紙黑字一切仍未知
不過,白宗城也強調,無論對等關稅或232條款關稅,美方對各國都未白紙黑字談妥,「川普很聰明,這樣永遠都有議題跟你挑戰」並持續推拉,因此一切仍是未定數。
另外,若問中小企業此時該怎麼做才好,他回應,其實在4年前就提過,在反全球化時期、美中爭霸階段,中小企應為穩供應鏈,不應大舉擴張以應對動盪期,「剩」者為王,那時講的是風險管理。
若如今才問要做什麼,該做得就不是風險管理,而危機處理、應急策略,開始財務壓力測試,營收受到多少影響,此影響下如何續存,而這階段自然不會是所有中小企都撐得過來。
白認為,此波推拉恐到明(115)年上半年才有機會告一段落,數字都還會變動;據其了解,美國都在持續蒐集各國國內輿論數據,討論過多,反有可能成為美方對付手段。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