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試煉1/台鏈震動中!這2家千億科技巨頭接連示警 和碩技術長一語點破痛點
中國自2023年以來,已實施多輪稀土出口管制,今年7月更首次將8家台灣軍工實體列入管制名單,儘管無人喊傷,但兩家總市值逾5000億元的科技巨頭和碩(4938)與大立光(3008)相繼鬆口很「有感」。和碩資深副總經理暨技術長王炳欽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說,「我們產品用的不多,但零件供應商有壓力。」一語道破隱憂。
這場「稀土試煉」的第一波衝擊,可追溯至2023年7月,當時中國宣布對與半導體製程息息相關的鎵、鍺兩項關鍵礦物實施出口管制,正式拉開稀土限制的序幕。第二輪限制則於今年2月祭出,中方擴大封鎖範圍,將鎢、銦、鉬、鉍與碲等納入限制清單,這些金屬廣泛應用於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紅外導彈及彈藥等領域。
這場原被台廠視為「遠方地緣議題」的稀土管制危機,讓上述兩家科技大廠很有感的衝擊點,則是今年4月起,中國將釤、鋱、鏑等7種中重稀土金屬列入出口管制,並逐步收緊審核條件,引發全球供應震盪。
台灣上市櫃企業中,第一家公開坦承受到稀土出口管制波及的,就是電子代工大廠和碩。6月6日股東會上,共同執行長鄧國彥語帶無奈地說,「過去兩三個月很痛苦。」他指出,部分零組件供應商已反映庫存偏低,進一步壓縮生產排程。
隨中美貿易談判緩和,和碩資深副總經理暨技術長王炳欽日前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這部分已經比較舒緩了」、「首先是中美最近談判之後,稀土的管制已經比較少了,另外我們公司的產品用到的稀土中,主要被管制的7個元素,其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產品。」對於記者進一步追問,主要波及哪一部分產品,他表示,「這個部分不能講太細啦。」
他進一步解釋,稀土主要用於製造高效能磁鐵,常見於馬達和發電機等應用,而和碩的筆記型電腦和AI伺服器等產品幾乎不使用這類磁鐵,「即使有用到,也僅是極小部分,例如用於筆電闔蓋感應的磁鐵」,且其稀土含量很低。因此,他認為,美國對稀土的管制對和碩而言影響較為間接,主要影響的是其零件供應商,而非和碩本身的核心業務。
光學鏡頭大廠大立光(3008)則是第二家老實說的科技廠,董事長林恩平7月10日在法說會上坦言,「第二季有受到稀土出口管制影響,有一段時間沒有貨可以出。」雖然他隨後補充,7月供貨已明顯改善,8月情況預期會更好,但大立光這番話,無疑讓「稀土斷鏈」正式浮上台面,成為產業必須直面的新風險。
大立光雖未明言受影響的材料品項,但一名產業鏈內人士推測指出,大立光可能受到「拋光粉」與磁性材料供應異動的影響,磁性數據的些微差異,就可能導致高階鏡頭模組在測試階段出現良率偏差,進而拖延出貨。
儘管受創程度不一,和碩與大立光的回應卻釋出相同訊號:那些過去被視為穩定來源的關鍵原料,正逐步轉變為台廠不可忽視的風險點。
「現在台廠還不太傷!」一名資深資通訊產業學者對CTWANT解釋,因為台灣主要是從歐美日等國家進口加工後的半成品,若中國限制稀土原料出口,台灣並不會直接受衝擊,但如果歐美拿不到原料,台灣即使以「第三地」形式採購,也可能受到牽連,「比如價格上漲,勢必會衝擊成本」。
儘管中美關係看似回溫,但稀土已成談判工具,從和碩、大立光釋出的訊號,倒逼企業重新檢視關鍵原料及供應鏈風險,CTWANT採訪發現,台灣不少科技公司已悄悄啟動「多元進口」(比如澳洲)與「替代材料」的預防機制,提前因應這場不可迴避的稀土試煉。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