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試煉2/台灣「1關鍵原料」九成靠中國!軍工、AI、汽車恐卡關 專家:是命脈
中國商務部7月9日首度出手,將中山科學研究院、漢翔航空(2634)等八家台灣實體列入黑名單,禁止出口軍民兩用物項。這份名單清一色為軍工核心單位,多數未上市、目前影響有限,但地緣警訊已然浮現。一名資深資通訊產業學者對CTWANT記者警告,更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尚未被點名」但依賴中國稀土的科技企業。
「稀土不是『土』,而是命脈。」一名材料化學專家這樣跟CTWANT記者形容。他解釋,稀土是鈧、釔及鑭系元素等17種化學元素的總稱,儘管名字聽起來冷門,卻是高科技應用裡的關鍵材料,包括導彈、軍艦、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5G天線、無人機感測器、甚至日常的筆電、耳機、冷氣壓縮機,全都仰賴它們。
「電動車、人型機器人、無人機都需要用到稀土。」台灣稀土及稀有資源應用產業聯盟召集人海中雄6月在一場論壇上,談及究竟為什麼中國稀土可以拿捏全世界時回應。更關鍵的是,中國還掌握了全球九成的精煉稀土供應。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今年1月公布的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擁有全球將近一半的稀土礦產,儲藏量達4400萬噸。「稀土不稀有,但中國厲害的是對稀土的提煉能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7月下旬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解釋。這代表,即使其他國家也能挖礦,最後還是得送到中國提煉——這是一種極端不對等的依賴關係。
美中貿易開打後,關稅戰從晶片一路波及到稀土,目前中國已祭出多輪管制措施。「中國拿稀土對付美國最成功!」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他在7月下旬舉辦的國內經濟預測暨景氣動向報告記者會上,直言不諱地說。
尤其是第三波,今年四月公告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管制一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當月就公開證實,自家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生產也受到影響。
以永久磁鐵(又稱稀土磁鐵,以釹磁鐵為主)為例,全球產能九成掌握在中國手上,據華爾街日報6月報導,磁鐵的短缺對電動車、混合動力車的打擊,比傳統燃油車及卡車更大,一輛電動車所含稀土元素遠高於汽車,任何現代汽車都得配備稀土磁鐵。
這一記出口管制,重重踩在汽車產業的剎車盤上。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CLEPA)6月便公開示警,多家車廠向中國申請出口許可申請,但核准率僅25%,若情況持續,庫存將在三至四週內見底。
「目前對台灣車用產業的影響仍屬有限」,「因為台灣需要的量沒那麼大」,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秘書長沈舉三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回應,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全球車用產業鏈中屬於中下游環節,產品規模與需求量相對不高,若未來台灣車輛產業在全球越來越重要,就會受到大衝擊,比如現在日本的電池原料,「量很大,一被卡住下游就很傷」。
再者,「我們車輛產業佔全球比重很小,大概只有1、2%,但如果發生在伺服器等產業影響就比較大,有痛點,但痛在這裡(車用)跟痛在別的地方,是不一樣的。」
台灣也不例外,高度仰賴中國的關鍵原料及稀土。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95.3%永久磁鐵、89.1%的稀土金屬混合化合物均來自中國;台灣稀土相關進口多屬於半成品,主要自美、日、歐等地進口,如機械產業購買含釹等稀土的永久磁鐵,生產永磁馬達,半導體產業購買砷化鎵晶圓,做成晶片等。
他認為,真正直接受中國出口限制衝擊的,是更上游的原料供應國與國際大廠;台廠雖可能受到價格波動影響,但仍有替代來源可選,「稀土不是只有中國有,我們也可以從澳洲或其他市場少量採購,對台灣來說不是不可解的難題。」
如今,這場圍繞在關鍵材料的全球供應戰,已從貿易戰升級為地緣博弈。這次中國將類軍民兩用的高敏感度材料列管,禁止出口給8家台灣實體,迄今雖無人喊傷,但資深資通訊產業學者告訴CTWANT記者,「這是一次具象徵性的出手」,不只對台灣,也是在對國際釋放訊號,「稀土是中國的籌碼,而且隨時能收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