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吃早餐、斷食減肥,小心膽結石找上門!醫教「7大原則」預防:攝取這3好油助膽汁排放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3小時前 • 林勻熙 整理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膽結石症狀輕則右上腹悶痛、噁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根據統計,台灣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膽結石,由於平時無明顯不適,因此許多人往往在健檢或腹部超音波時才意外發現。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提醒,長時間空腹、極端減重或流行的斷食飲食法,容易導致膽汁滯留、濃縮,進而增加結石風險,尤其40歲以上、女性、肥胖、有家族史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預防關鍵在於維持膽汁正常流動,包含三餐定時、適度攝取健康油脂與規律運動,才能有效降低膽結石的形成機率。

膽結石三大類型!膽汁不流動當心結石悄生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膽結石的成因,其實和「膽汁流動不良」有關。膽汁分泌原是幫助消化油脂,若長時間不進食,尤其沒有攝取油脂,膽囊就可能不收縮或收縮減少,就如同膽汁一直「存放」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是結石。

常見的膽結石類型有三種:

  • 膽固醇結石:常見於西方人,與膽固醇過飽和有關
  • 色素結石:常見於東方人,成分以膽紅素為主
  • 混合型結石:膽固醇與膽紅素混合

楊建華表示,膽結石症狀輕則右上腹悶痛、噁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

不吃早餐、斷食減肥 小心膽結石找上門

楊建華表示,常有患者詢問「不吃早餐真的會導致膽結石嗎?」這其實有其根據,由於長時間空腹,膽汁滯留在膽囊內,時間一久就容易濃縮、沉積,的確可能會提高結石風險。國際研究也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臨床上也遇過不少只是因為健康檢查而需空腹時間較久,膽囊內膽汁開始變得濃稠,產生膽泥現象。

此外,楊建華提醒,現在流行的間歇性斷食、168飲食並非適合所有人,尤其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者,若採取極端飲食模式,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即有可能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除了空腹時間較長,某些族群也特別容易形成膽結石,包括:

  • 40歲以上
  • 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
  • 有家族病史
  • 肥胖
  • 快速減重族群
  • 糖尿病
  • 肝病
  • 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

楊建華表示,上述這些族群的共通點,皆是膽囊收縮功能較差,或膽汁成分容易不平衡,因此更容易讓膽汁滯留,進而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建議這些族群平時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

有膽結石需要立即開刀處理嗎?

楊建華指出,雖然大約八成膽結石患者終其一生都不會發作,沒有症狀時,大多只需定期透過腹部超音波追蹤,或採取藥物治療,不必太過擔心。不過,若有持續性腹痛、吃油膩食物後明顯不適、噁心、嘔吐、黃疸或發燒等症狀,就應該積極就醫,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

目前多數膽結石患者若真的需要手術,大多能透過腹腔鏡微創手術處理,傷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然而,是否需要手術,並不是單純看結石大小,而是依照實際症狀、整體健康狀況與醫師專業判斷來決定。

預防膽結石關鍵7原則

楊建華提醒,預防膽結石的關鍵是要讓膽囊有機會正常運作。三餐規律進食、適度攝取健康油脂,讓膽汁保持流動性,才是最實際的做法。日常生活中,有以下重點原則:

  • 三餐定時、規律進食:避免長時間空腹,讓膽囊有機會排出膽汁。
  • 飲食多元、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與膳食纖維,有助膽汁代謝、腸胃蠕動。
  • 適量攝取好油脂:不必完全避油,選擇橄欖油、亞麻仁油、苦茶油等好油,有助膽汁排放。
  • 少吃高糖、高油炸、精緻澱粉:這類食物易讓膽汁變濃稠,增加結石風險。
  • 保持規律運動、避免久坐:促進代謝循環、維持膽囊收縮能力。
  • 避免極端減重或快速瘦身:攝取熱量降低時,脂肪會大量快速動員入肝臟,反而讓膽結石風險升高。
  • 適度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像含薑黃、兒茶素,有助降低慢性發炎反應,間接保護膽囊。

楊建華強調,預防膽結石的核心是讓膽汁適時排放,別讓它變濃變稠。從日常小細節開始調整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膽囊維持規律運作,才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另外,40歲以上、家族有膽結石病史,或本身有高風險因子的族群,建議定期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提前了解自己的膽囊狀況並及早調整生活。

資料提供: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97歲爺盼夢中安逝,卻遭插管、電擊拉回人間…一坪半打造居家安寧空間:人生最後一哩路,求的是尊嚴與平靜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2

沈玉琳罹患血癌! 醫揭:4種習慣為隱形殺手

民視新聞網
03

90%人群曾感染EB病毒恐害身體細胞癌化!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多喝它

健康2.0
04

她沒亂吃藥卻慘淪「洗腎」!醫:不是開玩笑的

藝點新聞
05

好處不只增肌減脂!營養師曝:每天早上一杯豆漿,竟藏「3大驚人優勢」

潮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把蟑螂沖馬桶=放生牠回家!你可能正在養更多蟑螂

常春月刊

肺癌無聲無息潛伏,車禍送醫竟成救命契機!男意外「撞見」極早期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1便當神菜抗癌!營養師曝:還能護心、控糖 全家要多吃

TVBS

男性年紀大當爸要注意!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恐影響孩子精神健康

優活健康網

老婦逢廟必拜,求的竟是「好死」!林靜芸揭「1招」減少不健康餘命

優活健康網

天氣熱不只會中暑!高溫與臭氧齊升 醫:心肌梗塞風險大增

健康醫療網

30萬名長者有肌少症問題!長庚永慶盃路跑9/28開跑,籲規律運動遠離肌少症

華人健康網

羨慕「躺下能秒睡」? 專家揭警訊:身體無法維持清醒

CTWANT

沈玉琳突罹血癌沒前兆?醫曝「3大症狀」勿輕忽:中1項快檢查

TVBS

糖尿病害雙腿神經萎縮,腳無力難行走!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助患者站起來

華人健康網

父罹攝護腺癌2兒聽醫勸跟著篩檢 意外揪出罹癌

藝點新聞

屈公病現蹤台灣!和登革熱大不同 7成患者恐現關節疼痛

中天電視台

營養師激推1蔬菜堪稱「便當神菜」 抗癌、護心、控糖都靠它

CTWANT

有食譜》美容養顏消暑!營養師推夏日甜品:木瓜銀耳湯、椰香杏仁糊

優活健康網

為什麼人會貧窮?CEO揭密困乏者思維:先是是內心窮,然後真的窮

優活健康網

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疾管署將旅遊警示升至「第二級」 教你防蚊攻略

健康醫療網

父母過度保護是種傷害!陳建仁的親子對談:讓孩子學會「自我實現」

優活健康網

中國熱銷「史萊姆」硼砂含量超標!孩童誤食「●●公克」有致命風險

優活健康網

掌握更年期3大飲食原則,有助調整體質、提升舒適度!

潮健康

MRI檢查助力攝護腺癌診斷!及時揪出病灶 早期治療預後佳

健康醫療網

不只花生醬! 營養師示警「4類食材」最易受黃麴毒素污染 白米、玉米、綠豆也難逃

常春月刊
影音

MRI檢查助力攝護腺癌診斷!及時揪出病灶 早期治療預後佳

健康醫療網影音

父親節快樂!!關心爸爸的健康,攝護腺肥大也能微創治療!1手術助長者擺脫尿管困擾、重獲順暢人生

常春月刊

貧血久未改善?當心背後藏有「癌」機!

常春月刊

老是吃泡麵,恐誘發慢性食物過敏!日本醫師教你:換這種吃法,營養大升級

良醫健康網

從冠心病到10年不生病!韓藥師親身實踐「7:3飲食法」甩肉18kg,教你這樣吃瘦身又防病

良醫健康網

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 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NOW健康

咀嚼力下降竟增認知退化風險?別讓「缺牙」成失智導火線!醫教4招護牙也護腦

良醫健康網

【父親節健康守護】爸爸愛喝酒、吃海鮮?快筆記!5種食物助你與痛風和平共處

常春月刊

喝咖啡防癌!深焙vs.淺焙哪個好?醫:「它」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父親節健康守護】爸爸愛喝酒、吃海鮮?快筆記!5種食物助你與痛風和平共處

常春月刊

化膿性汗腺炎恐誤當青春痘 健保7月起給付生物製劑助中重度患者脫離病痛

信傳媒

「1便當神菜」抗癌、控糖!營養師激推:全家都該多吃

三立新聞網

父罹攝護腺癌2兒聽醫勸跟著篩檢 意外揪出罹癌

台灣好新聞

嘴邊垂垂怎麼辦?盧建勳醫師解析「口角囊袋」:3步驟調整才是解方

姊妹淘

熱銷17年傳奇再進化!統欣生技傾20年功力,推「五行舒眠精力湯」搶攻千億睡眠商機

姊妹淘

08月08日 父親節

Heho健康

不一定要跑步!研究驚人發現「這些小動作」就能降失智風險41%

健康2.0

預防中風別只靠魚油!研究曝B群中「1營養素」比魚油更值得補充

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