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找不到看護找到又像拆盲盒? 北醫團隊推媒合平台望解家屬痛點
照顧住院長輩的過程中,最令人焦慮的除了治病,還有「找不到合適的看護」。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教授張佳琪分享自身陪父親住院的經驗,表示現行看護媒合制度的混亂與不透明,導致看護品質只能靠運氣,「每天像在拆盲盒」。她與團隊產學合作推動「媒合平台」,結合數位科技與實際照護需求,期望解決家屬找人難、醫院扛責風險重、看護缺乏穩定來源等三方痛點。
家屬痛點一:費用沉重又無彈性
「我爸爸住院30天,看護費用就花了將近30萬元。」張佳琪以自身經驗分享,直指傳統住院看護制度的問題:只能選擇12或24小時制,缺乏短時數彈性,導致家屬即便只需陪病4小時,也得被迫支付12小時甚至全天費用。
家屬痛點二:看護品質無保障
除了費用負擔,找看護的過程也充滿不確定性。張佳琪提到,她父親在一次車禍後出現類似譫妄的狀況,住院期間情緒起伏大、需高度照護,但看護能力難以預期。張佳琪坦言,每次請看護都像「拆盲盒」,不知道來的人是否能勝任。她更曾遇過半夜看護離開病房,導致全家緊急趕到醫院照料父親。對多數家屬而言,看護不僅是費用,更是風險來源。
打造三方合作的創新平台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張佳琪攜手產業界推動媒合平台,採用三方合作模式,串聯醫院、家屬與看護,讓家屬可透過平台查看看護的履歷、語言能力、服務評價等資訊,提前了解照顧者背景,減少臨時配對的不安。
短時數照護補足制度缺口
平台最大創新在於「短時數照護設計」,補足傳統12/24小時制的盲點。無論是短暫復健、家屬臨時外出,或僅需夜間協助的情境,都能彈性安排1至6小時看護,兼顧經濟與實際需求。
看護評分系統與雙軌管理機制
為確保服務品質,平台建立「雙軌管理機制」:對看護端,由專業團隊負責訓練、審查與行為紀錄追蹤;對家屬端,設立獨立客服窗口,處理申訴與費用爭議。每次服務後,家屬可進行評分與評論,若看護累積負評,即會下架停派。
明確分工機制,最快九月底上線
「我們要讓看護有機會,也要讓家屬可以安心選擇,醫院則不需背負過多責任。」張佳琪強調,平台雖由醫院推動,但為避免責任歸屬模糊,採「平台獨立管理、醫院不介入媒合與派遣」原則,讓角色權責更清晰。
張佳琪表示,目前平台已完成三方需求訪談,並正申請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審查,預計8月底啟動正式問卷調查,最快9月底、10月初於合作醫院試行上線。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