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傷口照顧有學問 搞錯方式恐讓小傷變大病

常春月刊

更新於 10月16日01:56 • 發布於 10月16日01:43

文: 羅世倫(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

傷口的成因很多,有急性的擦挫傷、撕裂傷或燒燙傷,也有一直不易癒合的慢性潰瘍。那所有的傷口治療都是一樣的嗎?那可不一定。傷口治療有一定的基本原則:需要定期清潔傷口與換藥,不宜接觸生水避免感染,並使用紗布或人工敷料覆蓋傷口,持續觀察傷口的變化而適時就醫。

很多錯誤的觀念反而讓傷口延遲癒合甚至產生後續明顯的疤痕,包括:讓傷口通風乾燥、讓傷口上覆蓋結痂組織、用刺激性的酒精或藥水消毒傷口而讓每次換藥都痛不欲生…這些都只會讓傷口變得更糟糕。

目前的研究發現讓傷口處於一個微潮濕的環境下,適當使用一些抗生素藥膏或適合的人工敷料,避免傷口的感染,更能加速傷口的癒合。針對傷口表面的壞死與痂皮組織給予適當的清除甚至手術清創,能提供更好的表皮再生環境。

急性傷口須檢視產生原因

急性傷口必須檢視傷口產生的原因,來尋求適當的傷口處理方式。小範圍表淺的擦挫傷,若沒有深及皮下組織,可以考慮每天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觀察組織液與分泌物的狀況,是否有伴隨紅腫熱痛的症狀,釐清是否有感染發生。若受傷發生當下就處於一個骯髒的環境,例如:道路上摔車「犁田」,滑倒跌落水溝等,就必須優先考慮使用抗生素藥膏治療傷口,避免傷口感染惡化。

另外,我們必須依據傷口分泌物的多寡,選擇不一樣的人工敷料照顧傷口。分泌物量很多會優先考慮使用泡棉類的高吸收性敷料。分泌物量不多且沒有感染的狀況才會建議使用傳統的人工皮照顧傷口。急性傷口若深及皮下組織,包括切割傷或撕裂傷,立即清創縫合會是比較好的治療方式,不然傷口癒合時間會延長且未來疤痕也會相對明顯。

「髒」的撕裂傷,存在高感染風險

但針對傷口很「髒」的撕裂傷,存在高感染風險的傷口,例如動物咬傷,會依情況考慮延遲性縫合,避免感染情況加劇。燒燙傷的傷口則是會先評估受傷深度來決定治療方式。

一度與淺二度的燙傷,原則上使用基本的傷口換藥方式都會改善,但是深二度至三度以上的燒燙傷就會需要清創甚至植皮手術來治療傷口,所以必須密集注意傷口變化,若有任何疑慮與不確定性,建議前來整形外科尋求協助。

搞清楚癒合不良傷口原因

慢性傷口或癒合不良的傷口則更要了解傷口生成的潛在原因,是因為血糖過高還是血循不良,是因為組織壞死還是因為感染或惡性腫瘤造成的?慢性傷口最常見的包括:糖尿病足、靜脈潰瘍、動脈潰瘍與壓瘡。

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好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小血管病變與高血糖導致感染難以控制。所以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對於治療慢性傷口至關重要,清創手術清除長期慢性傷口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此才能為傷口營造一個較佳的癒合環境。

血循不良的慢性傷口分成靜脈潰瘍與動脈潰瘍,靜脈潰瘍的主因包括:靜脈回流不全、靜脈栓塞或靜脈曲張。使用藥物改善回流、清除靜脈血栓、長期使用壓力襪治療靜脈曲張,才能有效治療靜脈潰瘍的問題。而動脈潰瘍是因為周邊動脈硬化、動脈血栓阻塞造成的。

改善動脈潰瘍的方法

使用抗凝血劑,遠紅外線儀照射,用周邊動脈導管的方式暢通阻塞血管都有助於改善動脈潰瘍的問題。而壓瘡大部分會發生在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的病人身上,因為神經感覺受損或者在無法自主改變姿勢下,導致皮膚長時間受到壓迫產生傷口。

這類型傷口在嚴重時往往會發現皮膚下的傷口範圍比表皮的傷口來得更廣,我們稱為潛行性或隧道性傷口。這類型的傷口會需要照顧者花費心思和體力,勤於幫忙翻身來改變姿勢,減少傷口壓迫。另外傷口的癒合能力也與病人的營養狀況和慢性疾病是否得到穩定控制息息相關。

傷口的成因五花八門,任何外用內服的治療也都影響著傷口癒合的速度。諸多因素都會讓傷口一直好不起來,所以請不要使用偏方治療傷口,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才是上策。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了解你的傷口:醫師教你如何選擇合適敷料
.傷口反覆發炎難癒 28歲女找出原因後逆轉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