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缺人...美國也是!美學者:相關畢業生數量需「增加三倍」
隨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競爭白熱化,人才短缺問題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在9日由工研院與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共同協辦的晶鏈高峰論壇中,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副總裁楊育佳,以及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首席半導體長 Mark Lundstrom,分別從亞洲與美國的角度剖析現況,並提出因應之道。
兩人皆強調,「人才必須跨國培育與流動,政府、學界與產業需三方協力」,否則無法應付快速擴張的需求。
新加坡經驗:人才培育需「全球思維」,缺乏相關性是問題
楊育佳指出,新加坡雖然國土小、缺乏天然資源,但卻能生產全球十分之一的晶片、出口全球五分之一的半導體設備,關鍵就在於長期將「人才」視為核心戰略。
「新加坡雖小,但我們看待人才資源的範圍是全球,而不是侷限於本地。我們的市場也是全球,這是一種全球化的思維與策略。」楊育佳強調,人才培育必須從年輕開始,若本地缺乏優秀師資,就應該從世界各地延攬。隨著人才逐漸成長,則需要藉由產業、學界與研究機構的合作,建立深度專業。
他也點出目前半導體產業人才訓練的一大問題──「缺乏相關性」。許多培訓計畫過於著重於實驗室技術,卻未能確保學生具備解決產業未來難題的能力。
因此,加強學界與產業的合作很重要,特別是前競爭性研究領域(pre-competitive research),例如先進封裝、異質整合、光子學等,這些都需要教授投入並解決產業的實際問題。
另一方面,新加坡投入大量資金建構可公開使用的研發設施,例如先進封裝的300mm實驗平台,讓學生與研究人員能用正確的工具解決產業最迫切的問題,「我鼓勵各國都投資這類基礎設施,讓學界與產業攜手合作。」
力促製造業回流,美國三倍人才缺口壓力沉重
與新加坡較為不同,美國面臨的挑戰在於「數量不足」。Mark Lundstrom 表示,美國政府已明確告訴大學:隨著未來幾年半導體製造業大幅擴張,相關畢業生人數必須「增加三倍」。
「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Lundstrom解釋,過去20年,美國工程教育雖然持續成長,但規模幾乎已達極限。像普渡這樣的名校已經容納了非常多學生,且畢業生通常一人有多個工作邀約。
相比之下,在新加坡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職涯機會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美國,由於長期將製造外移,學生對半導體的認知並不強烈。因此,他指出普渡大學主要提出四大策略:
1.提升認知:針對大一新生,每周安排業界講者介紹半導體生態,讓學生了解不同專業都能找到舞台。
2.激發熱情:當學生開始思考「也許我能在半導體發展」時,透過研究機會與實習計畫,讓學生感受到半導體工作的價值與成就感。
3.擴充產學合作:與企業共同設計課程與實習,確保訓練內容符合業界需求。
4.推動國際合作:建立雙學位與交換計畫,讓學生跨國接受訓練,培養全球視野。
Lundstrom 強調,這些計畫的成功關鍵在於「教授的投入」。教授不僅要有時間與資源參與,還需要透過跨國研究計畫獲得經費支持,才能長期推動合作並訓練更多跨國人才。
產官學缺一不可,人才品質不足解方在「政府」
無論是新加坡還是美國,兩位專家皆認為,單靠學界或企業無法解決人才問題,必須仰賴政府的引導與支持。
同時他也特別提及,「政府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僅提供資金支持學術研究,也要激勵企業投入,協助指導學生與研究人員,」楊育佳說,
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了11年全職教授,也曾於台積電工作超過10年的楊育佳直言,目前人才供給的品質仍然不足,而解方在於「政府」。
楊育佳表示,政府要做的不僅是「砸錢」,更要成為「問題定義者」,激勵研究人員針對未來最棘手的挑戰尋找答案。他呼籲各國建立更多「前競爭性研究平台」,讓學界與企業在還未直接涉及商業競爭的領域先行合作,共同培育人才。
而在美國,Lundstrom 也再次強調,半導體是「全球性產業」,因此人才也必須具備「全球性流動力」。美國雖需擴大人才規模,但最終仍要與日本、印度、歐洲等地合作,建立跨國研究與教育網絡,才能填補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