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第1年只賺50元、第10年明星講師高喊「多平台」,Hahow創辦人怎麼走過來?
創業第一年,他只賺了50元。市場反應微弱,資金也逐漸吃緊,Hah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與夥伴們,站在幾乎無路可退的懸崖邊,這50元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訕笑。
但即使如此,他們選擇繼續向前。10年後,Hahow成為台灣線上學習市場的重要品牌之一。
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市場的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明星講者開始經營多平台生態,知識取得也因生成式AI的興起變得更加迅速和容易。
在這樣的變局下,教育平台的角色、價值與定位,都面臨重新思考的挑戰。Hahow又如何應對?江前緯又如何在這場變革中重新找回Hahow的節奏與定錨?
Hahow如何面對明星講者與AI的雙重挑戰?
Hahow成立之初,定位很清楚,就是媒合「知識」與「學習者」的平台,讓每個人都能學到想學的事,這一初衷至今依然未變。
最初,Hahow從身邊擁有專業技能的朋友開設課程,協助他們設計課程主題並打磨內容,專注於個人成長與實用技能。
隨著YouTube、Podcast、短影音等自媒體平台的興起,講師們不再僅依賴平台,而是開始自行經營內容和個人品牌。江前緯指出,「講者們變成了自己的製作人。」教育平台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入口,也不僅僅是單向傳遞知識的管道,而是要從媒合平台轉型為賦能講師的夥伴。
這樣的變化,也直接改變了講師的角色。江前緯認為,老師的身份不再僅限於傳授知識,還需要成為內容創作者、品牌經營者,甚至需要經營社群。Hahow的角色也從傳統的課程提供者,轉型為「可以自由進出的學校」,讓講師與平台共同合作,並形成一個「教育產業的聯盟」。
生成式AI的崛起使得知識的流通與獲取變得更加迅速。「現在很多routine的事情,很多時候用AI找,比用Google還快。」江前緯分享。這使學習者的需求也在改變,從單純的技術學習轉向心靈探索並滿足自我成長的渴望。
這股變化也反映在Hahow平台上的課程趨勢。生成式AI應用課程迅速爆紅,同時,與心靈探索、自我成長相關的課程也快速增長。儘管外界曾質疑Hahow的課程範圍過於廣泛,江前緯卻認為,「學習不應該侷限在某一領域,而應涵蓋技能、心靈與自我探索。」他強調,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啟發學習者的思考與成長,而非單純堆砌資訊。
隨著平台不斷成長,團隊不斷擴大,江前緯也面臨了角色轉變的挑戰。如何跟上變化、調整角色,成了另一場必修課。
從拚搏到帶領組織成長,創業精神仍然很重要
10年前,江前緯與幾位工程師夥伴利用上份薪水的存款,共同創立了Hahow。在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裡,他們一邊寫程式,一邊打磨產品,靠著直覺與行動力不斷向前衝。
「那時候是靠直覺往前衝,什麼事情都自己來。」江前緯回憶。面對初期的不確定,速度與執行力是生存關鍵。
隨著公司成長,團隊規模擴大、產品線延伸,單打獨鬥的模式不再適應公司日益複雜的運作需求。江前緯意識到,創辦人不僅需要快速應對市場變化,還要學會如何帶領團隊穩定成長、協同運作。因此,他從一位全力衝刺的創業者,轉型為一位需要制定長期策略、推動組織發展的經理人。
儘管如此,江前緯認為,無論公司規模如何擴大,創業時的探索精神始終是推動成長的核心。他提到,雖然Hahow已經成立10年,但在他眼中,Hahow依然是一家新創公司。
「只要創辦人還保持學習與探索的心態,組織就能不斷進化。」他強調,並直言:「如果創辦人不衝,公司天花板就在哪。」對江前緯而言,成長不僅是維持當前的成果,而是在穩定營運的基礎上,持續推動學習與創新,才能應對市場挑戰,實現更大的突破。
多重角色的反思,管理者都需要的是「定」
隨著組織擴大,責任不斷增加,江前緯坦言,他曾陷入對自身角色的混亂,甚至一度無法確定自己應該專注在領導、策略,還是問題解決上。
「那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思考,每天有很多不同的事情要做,要看財務、要看策略、要看組織,甚至連自己的時間該怎麼分配都感到很混亂。」江前緯回憶。
這種角色上的混亂感,讓他決定尋求專業諮商的協助。在諮商過程中,江前緯重新認識到,真正需要鍛鍊的,不僅是技能和策略,更是如何在變局中保持心態的穩定與內心的清晰。
他坦言,認為每一位創業者都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去諮商,「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創業過程中會面對許多內心的掙扎。」
經過這段心智調整,江前緯體會到,真正能穿越市場劇變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能在混亂中保持穩定的人。
延伸閱讀
25sprout、Hahow、配客嘉創辦人都在25歲創業!為何挑戰夢想?覺得自己做對了什麼?
線上課程還有創業空間?哈彼科技從媒體、運動課程到開課平台的發展路徑如何描繪?
2024年大家都在上什麼課?Hahow公布Top10榜單,選一堂過年好好學
從北一女到蘭嶼都有人在學習!成立9年的Hahow怎麼幫人們找到「iKigai」?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