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認為「好欺負」?學會當個不好惹的人,是對生命最真誠的回應
你是否也常有這樣的時候?被佔便宜時安慰自己「算了,忍一下就過去」,遇到不公平待遇時告訴自己「別計較,和氣為貴」?但越忍越累,忍到最後,不只換來焦慮和委屈,還可能讓你逐漸失去活力,對人生也提不起興趣。
作家蔡康永曾說:「忍不住的事就別忍,那是對生命的熱情。忍到最後會變得不在意,最後連活著的滋味都沒了。」心理學也指出,適度釋放所謂的「攻擊性」——不暴力、不傷人,而是一種保護自我、不輕易妥協的力量——其實正是生命力的表現。
過度忍讓,正在消耗你的生命能量
許多人喜歡看「犀利反擊」影片,覺得過癮,像找到了內心的替身。那正是因為我們渴望活出一種「不再壓抑」的狀態。長期壓抑,最先失去的,是對自己的感覺。若你總是說「都可以」、「沒關係」,久而久之,就會連自己真正的喜好與底線都說不上來。
更深層的風險,是情緒壓抑會轉化為自我攻擊。心理能量被內耗拖垮,甚至出現無法查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如慢性疲勞、胸悶、頭痛。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假自我」概念:當一個人總是迎合外在期望,彷彿拔掉了自己的電源線,一旦失去關係支撐,就容易陷入崩潰。
把攻擊力化為自我保護的力量
學會面對衝突:荷蘭一項實驗發現,當研究人員故意在受試者桌上留下髒杯子,選擇沉默的人反而更容易繼續被干擾;明確表達不悅的人,才成功劃出界線。其實許多人際尊重,都是經過適度「摩擦」才建立的。
練習溫和而堅定的拒絕:與其委屈配合,不如表明立場。可以這麼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需要幫忙,但這次我真的抽不出時間。」拒絕不是對他人的傷害,而是對自己的尊重。當你總是跨出底線,對方也只會變本加厲。
強化心理能量的補給:多從讓你有成就感的事情中補充能量,與願意傾聽與支持你的人相處,也是一種情緒修復。逐步建立「我有能力面對衝突」的心理信念,會讓你在關係中更有安全感與自信。
真正的堅強,是溫柔有邊界,善良不失鋒芒
很多人誤以為溫柔就該一再退讓,但健康的包容來自清楚的界線。不妨從日常練習說出「這讓我不太舒服」、「我現在沒辦法幫你」開始,慢慢建立表達真實感受的習慣。情緒日記、冥想或與可信賴的人談心,也都是有效的方法。
人生只有一次,與其把力氣耗在壓抑自己,不如嘗試為自己發聲。那份堅定地做自己的勇氣,正是對生命最熱烈、最真誠的回應。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