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楊儒門/台灣政府請守住稻米紅線,糧食安全不能交換,勿犧牲農民生計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7月23日16:31 • 發布於 07月23日07:33 • 上下游新聞

2025 年 7 月 23 日,日本政府與美國達成一項重大貿易協議,決定開放稻米與農產品市場,以換取對美出口商品關稅下調至 15%。這項讓步引發了日本國內農民與保守派輿論的震驚與反彈,也為台灣敲響了警鐘:我們是否會是下一個?

我們認為,面對即將與美方進行的關稅談判,台灣政府若一味追求談判成果與關稅利益,而選擇讓出稻米市場,這不僅將重創數十萬農民的生計,更將危及台灣的糧食安全、農業主權與農村文化。今天的日本是活生生的前車之鑑,台灣千萬不能重蹈覆轍。

楊儒門強調,稻米是台灣民生根本,不是談判籌碼。(攝影/楊語芸)

日本讓步,韓國堅守——台灣該選哪條路?

在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原本在 7 月 1 日表示,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絕不會犧牲農業部門利益,但 7 月 20 日參議院選舉結束後,7 月 23 日最終選擇了讓步,對美開放稻米以及其他特定農產品,等於是退守稻米的防線。

今年 5 月,總統賴清德曾投書外媒,表示有意對美農產品祭出「零關稅」,雖然政府對外澄清並非每個品項都零關稅,但至今也仍未明確宣誓,不會開放美國稻米。

反觀韓國政府,在 7 月 22 日的政府會議中,明確將稻米與牛肉劃為不可開放的「紅線項目」,即將赴美談判的官員表明:稻米市場將不列入任何開放清單,改以生質燃料用玉米等非糧食安全作物作為談判籌碼。

這場對照,清楚反映出台灣當前的選擇方向:我們想成為守住主權的韓國,還是失去防線的日本?

台灣稻米產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水稻為整體農業的經濟支柱,從育苗、栽種、收割、碾米到行銷,構成完整產業鏈,直接產值高達 400 億元以上,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更多次表示,水稻產業的生態、景觀、文化等無形價值超過 2000 億元。全台共有超過 22 萬稻農戶,一旦開放美國稻米進口,將影響超過 30 萬人的生計。

台灣米自給率超過九成,是最基礎、最穩定的主糧來源,更是糧食自給關鍵作物。稻田也不只是農地,更維繫著農村社會、土地倫理與台灣米食文化,同時能涵養地下水,具有環境重要意義。

假若貿然開放美國稻米零關稅進口,屆時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價格僅每公斤僅 30 元的稻米將大量傾銷台灣,壓垮平均價格約 50 元的台灣稻米,屆時不只是農民,整個農村、整體糧食體系都將受到衝擊。

水稻是台灣農業的經濟支柱(上下游資料照)

稻米不能當作交換的籌碼,農業不是負債,而是國安

我們理解台灣在美中貿易角力下承受外交與經濟壓力,也理解台灣需要與美方在關稅、科技、軍事上爭取更多合作空間,然而,這一切的前提,不該是犧牲自己人民的生計、犧牲自己的糧食主權。

如果連主食作物稻米都可以被拿來談判交換,那還有什麼不能被讓出去?難道我們未來要仰賴進口米過活?難道我們願意看到整片稻田變成雜草,農村凋敝、人去樓空?

日本已經讓出了這條防線,台灣絕不能成為下一個。

我們的具體訴求如下:

  • 稻米列為紅線產業,不納入任何關稅減讓談判。
  • 糧食安全原則不可妥協,維持配額制度與配額外關稅。
  • 政府應比照韓國,主動提出非敏感項目(如能源作物)作交換籌碼。
  • 保障國內農民與農業產業鏈,強化稻米競爭力與外銷機會。

守住稻米,就是守住台灣糧心

這不只是農業的保衛戰,更是台灣國家尊嚴與糧食主權的保衛戰。韓國做到了,我們也能!我們不怕談判,但我們不該在談判桌上出賣自己的農民與土地。

我們呼籲賴總統、行政院與農業部明確承諾:稻米不列入台美關稅談判,農業不當談判籌碼。

守住稻米防線,守住台灣的飯碗!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