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UPS、FedEx 旗下 MD-11 貨機全面停飛 引發全球貨運警戒

優分析

更新於 11月10日10:17 • 發布於 11月08日07:00 • 優分析

在美國路易維爾(Louisville)發生 UPS 貨機墜毀、造成至少 14 人罹難後,UPS 與 FedEx 於週五宣布,出於預防性安全考量,全面停飛旗下所有麥道(McDonnell Douglas)MD-11 貨機,共計超過 50 架。兩家公司同時啟動應變計畫,確保全球貨運網絡持續運作。

由於 UPS 與 FedEx 是全球零售與製造業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外界關注這項停飛措施可能對跨洲物流運輸帶來的後續影響,尤其是在第四季旺季期間。

UPS 貨機起飛後爆炸墜毀 NTSB 調查啟動

這起事故發生於週二深夜,一架 34 年機齡的 UPS MD-11 貨機自路易維爾國際機場起飛後不久墜毀,機體爆炸起火,造成嚴重傷亡。路易維爾市長 Craig Greenberg 於社群平台 X 上證實,死亡人數已上升至 14 人。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負責主導調查。NTSB 成員 Todd Inman 表示,駕駛艙語音記錄器顯示,飛機在推力設定後 37 秒即響起重複警報聲,三名駕駛在警報持續期間試圖控制飛機。該機在起飛後僅升至約 100 英尺(30.5 公尺)高度便墜落,左翼引擎於滑跑階段脫落,飛機撞毀跑道外兩棟建築。初步報告預計 30 日內公布。

FedEx、UPS 同步停飛 實施空陸應變計畫

UPS 在聲明中指出,停飛決策是「依據製造商建議主動採取的安全措施」。FedEx 亦宣布停飛旗下 28 架 MD-11 貨機,UPS 則在事故前擁有 27 架。兩家公司均強調,已啟動整合空運與陸運的應變計畫,以減少營運中斷。

FedEx 表示,其總機隊約 700 架飛機,已調整航線與調派其他機型支援;UPS 則指出 MD-11 僅佔其整體機隊 9%。兩家公司皆為全球最大貨運承運商,服務客戶包括 Amazon、Walmart、Target 等主要零售商與製造業者。

UPS 亦是美國郵政署(USPS)航空運輸的首要合作夥伴。

根據 2023 年資料,美國郵政署(USPS)擁有約 52.5 萬名員工,是全美最大公營雇主之一。儘管近年傳統信件寄送量持續下滑,USPS 仍成功轉型,積極拓展包裹與電商物流服務。目前全美約有 54% 的大型網路零售商以 USPS 為主要寄送夥伴,其 2024 年營收達 795 億美元。

為何 UPS 持續使用 34 年機齡的 MD-11 貨機

該起墜毀事件引發了外界質疑:為何 UPS 仍操作如此老舊的飛機?UPS 回應指出,飛機年齡並非事故主因。公司強調,只要維護得當,老舊機型仍可安全飛行。貨運飛機的飛行時數通常少於客機,因此可延長使用年限。

UPS 表示,公司早已規劃逐步汰換 MD-11,以導入燃油效率更高的新型貨機。這項計畫是長期機隊更新的一部分,並非因應本次事故而臨時決定。

MD-11 原為客運機型,在被主流航空公司淘汰後,因航程遠、載重大而成為貨運市場主力。UPS 持續使用該機型,反映出公司在營運效率與成本效益之間的平衡,並非對機齡風險的忽視。

MD-11:從客運明星到貨運主力

MD-11 由麥道公司於 1990 年代推出,為 DC-10 的改良型三引擎寬體機。波音在 1997 年併購麥道後接手該機型,生產於 2000 年正式結束。MD-11 因高載重與長航程一度為跨洋貨運主力,但隨新世代雙引擎機型燃油效率提升,該機已自 2014 年退出客運市場。波音對此次事件尚未回應。

貨運網絡面臨壓力

雖然 FedEx 與 UPS 均強調停飛措施為「預防性」,但市場關注其對全球物流鏈的潛在衝擊。由於兩家公司是全球主要零售與製造業供應鏈的核心運輸商,任何航班延誤都可能波及跨洲貨物流轉。

這是 UPS 自 2013 年以來首次發生重大空難。當年一架空中巴士貨機於阿拉巴馬州伯明罕降落時墜毀,造成兩名機師喪生。

註:以上產業資訊已更新至United Parcel Service(UPS-US)與FedEx(FDX-US)中。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復牌剛滿月!「芝蔴街美語」母公司爆違約交割 韭菜慘翻車

三立新聞網
02

華碩用戶注意!大量路由器遭駭客攻擊、台灣被點名受害最多

自由電子報
03

獨家/國光客運又傳欠薪? 司機爆料:連輪胎、洗車耗材都沒錢!

三立新聞網
04

只紅一天!AI泡沫疑慮未消 美股、台指期盤後暴跌

民視新聞網
05

全支付疑遭盜刷 金管會:非內部系統異常 39件遭釣魚詐騙

anue鉅亨網
06

勞部修訂「勞工請假規則」明年1/1上路 3大重點一次看

自由電子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