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兒童6大常見口腔症狀」照護懶人包

媽媽寶寶

更新於 08月26日02:54 • 發布於 08月25日07:44

口腔,是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器官,容易接觸到外界刺激,當然也較易罹患相關症狀。以下說明六種常見的口腔症狀,提供父母更完整的認識與照護守則。

口腔潰瘍|口角炎|寶寶

(常見兒童口腔症狀,教你如何治療及照護。圖/shutterstock)

症狀1.鵝口瘡

在常見於寶寶的口腔症狀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鵝口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表示,這可說是兒科門診中,最常被家長詢問的第一名,不少喝奶的嬰幼童都可能發生。

發生原因

鵝口瘡並非是因傳染所引起,而是由於黴菌所致。黃丹青醫師說明,通常人體口腔內存在著白色念珠菌(黴菌的一種),健康狀態下不會發病;但如果碰到抵抗力較差時,或口腔清潔狀況不佳,亦或因為口服抗生素而殺死正常菌種,致使念珠菌比例變得壯大──這三種狀況下,都可能引發鵝口瘡。

而寶寶容易得鵝口瘡的原因,主因是口腔沒有徹底清潔乾淨。由於喝奶而殘留奶垢,甚至還含著奶瓶睡著的寶寶,其未被清乾淨的奶垢猶如培養液一樣,會讓黴菌漸漸孳生。其他原因如喜歡將東西往口中塞,可能會吃到不乾淨的細菌;或曾罹患重病的寶寶,自體免疫力較差也可能得到。

特徵症狀

鵝口瘡最常有的症狀,即在口腔黏膜、兩頰或上面硬顎、軟顎部分,會有白色的塊狀凸起物。不過,黃丹青醫師表示,剛開始縱使寶寶患有鵝口瘡,卻不會有任何明顯特徵;之後當塊狀凸起物的數量愈來愈多時,寶寶就會出現食欲不良、疼痛而哭鬧。

此外,鵝口瘡和奶垢在口腔內都是白白的,比較難被分辨。黃丹青醫師表示,臨床上的分辨方法如下:拿刮舌板清潔口腔時可被刮下來的是奶垢,而鵝口瘡不會被刮下來,有時甚至還會有口腔黏膜出血的狀況。

治療方式

多採用藥物治療,一般會在口腔內塗抹抗黴素藥物,大概5~7天可痊癒。

照護事宜

「清潔」是預防和照護鵝口瘡的重要原則,尤其在飯後和睡覺前。一般可用紗布沾水清潔,大一點的寶寶可用牙刷,從牙床到舌頭都要清乾淨;如果不方便,至少用餐後可用溫開水漱口,簡單清理一下。

寶寶|口腔潰瘍

(常見兒童口腔症狀,教你如何治療及照護。圖/shutterstock)

症狀2.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也很常見,各年齡層都會發生;且發生的病因很多,從外傷(如刮傷)、食物刺激、病毒感染等皆可能。

發生原因

如果發生在嬰幼童身上,常見物理性因素有:喝奶時被燙到;媽媽清潔其口腔時,不小心用指甲刮到;寶寶自己咬到;被較硬的食物刮傷;被過酸的果汁所刺激等。黃丹青醫師表示,另外還可能導因於病毒感染,一種是疱疹性口齦炎,由疱疹病毒引起而潰瘍;另一種就是腸病毒所導致的潰瘍。

特徵症狀

顧名思義,可在口腔黏膜表面發現小潰瘍,會有局部灼熱的疼痛感,就像是俗話說的「嘴破洞」。如果小潰瘍太多或面積太大,可能合併其他如發燒、喉嚨痛、壓痛……等症狀。

治療方式

一般會以口內膏藥物做治療,目的是保護傷口不再被外物刺激,加強其本身修復的速度。黃丹青醫師補充,目前口內膏有兩種:含類固醇和加強癒合成分,通常塗抹類固醇類藥膏較不會有刺痛感,能在傷口上形成保護膜,但另一種擦上去會讓傷口很痛,因此通常不會開立此藥給嬰幼童。

照護事宜

寶寶口腔會潰瘍,通常藉由飲食而得的機率較高。因此,當媽媽需幫寶寶泡奶時,需先測試溫度,避免高熱入口;如果需餵食副食品,也要注意食物的質地,是否夠軟夠稀,避免對寶寶口腔造成傷害。

口腔症狀|寶寶

(常見兒童口腔症狀,教你如何治療及照護。圖/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鵝口瘡還是奶垢,1招分清楚

症狀3.疱疹性口(齒)齦炎

這是一種由疱疹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前面所述的口腔潰瘍,往往讓嬰幼童感覺疼痛且困擾不已。

發生原因

主要經由接觸所傳染。黃丹青醫師說明,過去曾感染過疱疹病毒的大人,病毒不會完全消失,反而會繼續存在體內的神經結裡;當某段時期免疫力低下,體內的疱疹病毒就會再度活躍,如果又親吻寶寶,將可能會導致症狀發生。

特徵症狀

一旦受到感染,剛開始會持續高燒約五天左右,接著會出現口腔潰瘍,位置可能在舌頭、喉嚨,嚴重的話牙齦還可能發炎、流血。黃丹青醫師表示,此類寶寶的流口水量很大,加上喉嚨發炎又痛,口水大多積在嘴巴內,因此總是臭臭的;又由於嘴巴很痛,影響到進食,最嚴重還可能因為太久沒進食而脫水。

治療方式

多採用支持性療法改善,而沒有對症的藥物。一般來說,只要狀況不惡化,約七到十天,潰瘍處就會慢慢地癒合。

照護事宜

針對已有感染症狀者,建議以涼一點、半流質的食物種類為主,比較容易入口。還能吃就要儘量吃,補充足夠營養;如果真的不能吃,最後就只能住院用點滴補充電解質。

口腔症狀|寶寶

(常見兒童口腔症狀,教你如何治療及照護。圖/shutterstock)

症狀4.手足口病(腸病毒)

手足口病,最常聽到的即是由腸病毒感染所致。黃丹青醫師表示,夏季一向是腸病毒的活躍期,病例數多,讓許多父母聞之色變。

發生原因

透過接觸、飛沫或口水分泌物,都可能會感染到腸病毒。黃丹青醫師表示,腸病毒可以在外面的環境下存活一段時間,一旦寶寶接觸到含腸病毒的人或物,之後又揉揉眼睛鼻子,病毒就會侵入體內。

特徵症狀

一旦發病,寶寶手腳會出現皮疹,也可能發燒三到五天,但通常過幾天會慢慢自行痊癒。如果是重症患者,則可能會有意識不清、持續嘔吐、高燒不退、肌躍反射(突發性肢體收縮動作)或心跳很快等症狀。

治療方式

目前沒有特效藥,原則上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通常會打點滴,然後等到患者稍微好一點後,再自行回家休養。針對重症者,依醫師診斷,可能以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做為治療。

照護事宜

當狀況和緩時,多讓寶寶休息、適當補充營養較佳,基本上一般可入口食物都可以吃,能夠維持寶寶體力最重要。

寶寶|腸病毒

(常見兒童口腔症狀,教你如何治療及照護。圖/shutterstock)

症狀5.口角炎

口角炎發生在上下唇的交接處,可能導因於飲食清潔習慣,也不排除與嬰幼童本身體質相關,建議父母多觀察和就診檢查較佳。

發生原因

黃丹青醫師表示,造成口角炎的原因很多,早期大多為營養缺乏而導致,現在如吃完東西的殘留物、念珠菌感染(抵抗力低下)等皆可能;其中最常見的是體質所引起,如異位性皮膚炎。

特徵症狀

有些寶寶的嘴角會有三角形、紅紅的特徵,有時候會感覺濕濕爛爛、看起來有些黃色分泌物的樣子。

治療方式

臨床治療上,會使用含類固醇藥膏(異位性皮膚炎者也會使用),塗抹薄薄一層在患處即可,大約三到五天就會痊癒;如果症狀仍未改善,則可能需要使用含抗生素藥物,但仍建議依醫囑使用為佳。

照護事宜

平日的預防很重要,尤其是容易流口水的寶寶,可在口角處塗抹少許凡士林保護;此外,也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用餐後記得把嘴巴和嘴角處擦拭乾淨。

口角炎|寶寶

(常見兒童口腔症狀,教你如何治療及照護。圖/shutterstock)

症狀6.口腔炎

相較於其他症狀,口腔炎發生在0~1歲嬰兒的比例較少,但較高機率會在成人身上看到,而且特別容易反覆地發作。

發生原因

引發口腔炎的可能性很多,但目前沒有確切的原因。黃丹青醫師表示,根據統計,40%來自於家族遺傳,其他如病菌感染、食物過敏、壓力大或荷爾蒙變化都有可能。然而,嬰幼童的壓力小,也不會有荷爾蒙變化,所以因食物過敏而引起口腔炎的可能性較多。

特徵症狀

口腔炎的典型特徵如下:剛開始會有刺痛感和灼熱感,兩天後,就會在口腔內發現卵圓形的潰瘍。

治療方式

一般會以口內膏進行治療,幫傷口隔絕外在刺激以進行修復。黃丹青醫師補充,目前也有推出口內專用止痛噴劑,藥局可買(健保未給付),只要在用餐前三十分鐘使用,等到效果發揮,患者即可正常飲食。

照護事宜

維持口腔的清潔很重要,可減少被感染的機會。此外,也可能是營養不均衡所造成,建議少吃油炸品,多攝取天然的蔬菜和水果。

兒童5大常見口腔症狀FAQ

Q1:為什麼寶寶容易得到鵝口瘡?

主要是口腔清潔不完全,例如奶垢殘留、含奶瓶睡著,或因免疫力低下、使用抗生素導致菌種失衡,使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

Q2:口腔潰瘍和疱疹性齦炎有什麼差別?

口腔潰瘍常因外傷或食物刺激引起,症狀多為單一破洞;而疱疹性齦炎則由疱疹病毒感染,會合併高燒、牙齦發炎與大量流口水。

Q3:手足口病一定要住院嗎?

輕症通常可在家休養,補充營養與水分即可;但若有持續高燒、嘔吐、抽搐或意識不清等重症表現,必須立即送醫。

Q4:寶寶嘴角紅腫爛爛就是口角炎嗎?

口角炎常見於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或營養缺乏,也可能因口水、黴菌感染引起。若持續不癒或伴隨膿液,應就醫治療。

Q5:如何預防嬰幼兒口腔問題?

保持口腔清潔(用紗布或軟刷清理)、避免過熱或刺激食物、補充均衡營養,並注意勤洗手與避免共用餐具,都是有效的預防方式。

黃丹青醫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免疫科研究員.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腸病毒寶寶嘴巴破洞好痛!香蕉布丁冰涼好入口,可減少傷口疼痛,還能補充身體所需能量
嬰幼兒口腔潰瘍為哪樁?不論物理性傷害或感染所致,都要小心照護,避免不吃不喝而脫水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親子相關文章

01

假性懷孕容易誤判?帶你了解 5 大常見症狀、原因及檢測方法

媽媽寶寶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