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暴雨愈下愈大?東部降雨卻愈來愈少?9張圖表從台灣百年降雨變化看極端氣候影響
進入夏季,颱風、西南氣流、午後雷陣雨等豪雨接連來襲,雲嘉南地區近日受颱風外圍環流帶來的雨勢影響,淹水災情不斷,7月29日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甚至宣布停班停課。
《少年報導者》整理台灣百年來的氣象數據,以9張圖卡告訴你,台灣暴雨愈來愈強、發生頻率愈來愈高,但旱災的機率卻沒有降低,降水分布地區東、西部呈現兩個極端世界,這些數據變化背後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暴雨發生頻率愈來愈高
今年(2025)夏至後,氣溫開始飆升,午後雷陣雨也明顯增加;受颱風、對流旺盛、西南氣流等影響,中央氣象署7月分幾乎天天發布*豪大雨特報。
29日因颱風外圍環流帶來的豐沛水氣,豪大雨特報遍及全台16縣市,其中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也宣布*停班停課。連日大雨已對雲嘉南地區造成嚴重災情,重災戶的家具泡在一片汪洋中、牲畜受困、區域停電,需要出動國軍救援。
*豪大雨特報:截至7月29日,僅7月13、14日未發布豪雨或大雨特報。
*停班停課:依《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停班停課標準為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7級以上或陣風可達10級以上時,或未來24小時累積雨量預測達山區200毫米及平地350毫米。
大雨、豪雨特報標準是什麼?
中央氣象署觀測或研判未來有豪大雨發生的機會時,會適時發布「大雨特報」或「豪雨特報」,後者又進一步分為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除了通報各防救災單位,也透過傳播媒體提醒各界注意防範,讓大家了解所在地方發生不同等級雨量時,可能出現的天氣現象及災害,提高大家對災害的警覺性。
以下為豪大雨特報對4種強降雨的定義:
🟡大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8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
🟠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或3小時累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
🔴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或3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
🔴超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0毫米以上。
近年來,雨下得愈來愈極端,從台北和高雄的降雨狀況也可一窺端倪。氣象署氣候預報科科長羅資婷接受《少年報導者》採訪時指出,觀察1960~2023年每小時雨量資料,台北、高雄測站的強降雨發生頻率,時雨量10毫米以下的「小雨」明顯變少,但超過40毫米以上的「大雨」卻愈來愈頻繁,而且高雄比台北更顯著。
以達到氣象署「大雨特報」、時雨量超過40毫米以上的大雨頻率來看,北、高兩地在1994~2023年間均較1960~1989年成長。高雄地區時雨量超過40毫米以上在1960~1989年間,只出現過52次;1994~2003年已有93次,大增78.85%;台北地區也由67次增加到76次、成長13.43%,代表大雨比過去更加常見、降雨強度亦增加。
羅資婷說,他們進一步觀察這些大雨發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午後雷陣雨。台北有超過一半的降雨類型與其相關;高雄地區除了午後雷陣雨,還受到西南風及南風雲系、颱風等影響。
暴雨威力愈來愈強
降雨強度的變化,不只反映在最近30年的短延時強降雨。如果把時間拉長到百年的尺度來看,取出全台每年雨下得最多的一天出來比較,共有59年達「豪雨」等級、也就是日雨量超過200毫米,且百年來呈現增加趨勢。
進一步放大到*年最大單日降雨量超過300毫米的極端降雨類型,進入21世紀後,2001~2023年已有3年出現,但在1911~2000年這90年間,也不過才有2年發生。
*年最大單日降雨量:每年最大一日累積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m)。
氣象署海象氣候組副組長陳孟詩分析,降雨增強的原因和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由於氣溫每上升1℃,大氣裡可以容納的水氣會增加7%,所以當暖化程度變高,大氣中含水量更多,下來的雨就容易變大。
陳孟詩指出,包含夏季午後雷陣雨、颱風、梅雨等,出現強降雨的頻率都在增加;而且台灣降水增強的幅度,其實比全球來得劇烈。
隨著暖化加劇,全台各地年度最大的日降雨強度朝增強發展。此外,科學家從全球暖化的情境去推估,這樣的情況在未來會愈來愈顯著,如果在暖化最嚴峻的情境下,意即全球較工業化前增溫4℃的話,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的極端暴雨強度將增加近30%;保守估計,若只增溫1.5℃,增幅則約3%。
東部愈來愈乾、西部愈來愈濕
除了下雨的強度和季節極端化,還有一項我們體感比較難察覺的改變,那就是降水的空間分布──花東地區愈來愈乾、西部的雨量卻增加了。
從數據上來看,過去30年來,花蓮和台東測得的年雨量,分別減少4.28%、6.92%;位於台灣西半部的台中、台南測站,同時期卻增加了10.42%與5.39%。
為什麼會這樣呢?
陳孟詩指出,影響降雨的因素非常複雜,花東地區的年雨量出現減少趨勢,原因可能和熱帶擴張有關。
熱帶範圍擴大主因為地球暖化,由於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驅動了全球氣候變化。但這和花東的降雨有何關連呢?原來,當地的雨水主要來自颱風季,而颱風就好發於熱帶地區的海面,台灣又是位於熱帶與亞熱帶的交界處,所以當熱帶範圍開始往北延伸,颱風位置偏北的機會便增加。
因北半球的颱風呈逆時針旋轉,相較從台灣南方西行通過的颱風,雨水會下在首當其衝的花東,那些北轉的颱風經過台灣東部海面北上時,部分風雨受中央山脈的地形阻擋,才能到達背風面的花東地區,帶來的雨量就比較少。
另一方面,台灣西部沿海地區雨量逐漸增加的原因,除了颱風北移,還和季風有關。陳孟詩表示,西部地區的降雨有不少是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然而,全球暖化造成地表風速下降、*季風減弱,近年來,可以吹比較遠、進入山區下雨的風減少了,變成只能來到西部沿海地帶,當地整體的降水也因此開始變多。
*季風減弱:全球暖化的情況下,中高緯度的增溫速度比熱帶要來得快,當兩極和赤道之間的溫差縮小,大氣環流也隨之減弱。
全年雨量卻未顯著增加
暴雨增加了,那麼每年累積的雨量會更多嗎?未來我們是否可以比較不擔心缺水了?事實上,雨雖然在短期內變多了,但當乾旱的季節來臨,天氣卻是更乾,因此整體來說降水愈來愈集中在雨季,全年雨量平均下來並沒有特別明顯變多。*六大百年測站近30年(1995~2024年)的平均年雨量為1,952毫米,與再往前30年(1965~1994年)的平均值相比,僅增2.35%。
*六大百年測站:中央氣象署設站時間最長的6個百年氣象測站,包括台北、台中、台南、恆春、花蓮及台東測站,其測得氣象數據常用於討論台灣氣候長期變化趨勢。
台灣的雨季主要落在5月至9月,這段期間有許多梅雨及颱風,帶來豐沛的雨水;而10月到隔年4月,除了東北季風的迎風面有較多雨水,其餘地區都屬於乾季。
根據國科會與環境部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當全球暖化程度上升,「乾季愈乾、濕季愈濕」的趨勢將變得明顯,整體降雨時間愈來愈不平均。
若觀察空間分布還會發現,台灣乾季時花東地區可能比現在更乾、濕季時西部沿海將更多雨。透過電腦模擬全球增溫4℃的情境,台灣東半部乾季的雨量將減少約1成,濕季時西部沿海雨量則將增加超過5成。
「不下雨」的日子變長,21世紀已有兩年連續乾旱超過50天
2021年初台灣發生「百年大旱」,因為前一年的雨情不佳,水庫蓄水量拉警報。缺水對生活帶來的不便讓民眾相當有感,部分地區實施限水,西部多處農田停耕,農損超過5億元。
如上圖所示,我們統計過去百年來「每年連續不下雨的最長日數」,並按照時間序分析,可以看到呈現上升趨勢。氣候變遷下,台灣極端氣候愈來愈顯著,在暴雨天數和強度增加的同時,「不下雨」的狀況也愈來愈常見,甚至在21世紀後,不過短短23年間,已出現兩次連續無雨日超過50天的年分,等同於1911~2000年這90年間發生的次數。
乾旱的狀況不只是現在進行式,未來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加。科學家從台灣未來氣候模擬的結果發現,每年各地連續不降雨的時間將延長,而且情況與暖化的程度呈正相關,在全球增溫4℃的情境,全台每年最大連續無雨日數平均將增加13.76天;增溫1.5℃的話,則會增加4.64天。
身在台灣的我們,將如何面對愈來愈長的旱季、有效地調配蓄水,已成為十分重大的挑戰。
面對降雨時、空分布更加不均的未來
愈來愈極端的氣候型態,是全球暖化下的趨勢,也是全人類需共同承擔的議題;對台灣來說,不僅氣溫變熱,降雨的影響也很大。透過數據可以觀察到,暴雨強度增加、乾旱時間拉長、乾濕季愈來愈顯著,以及東西半部雨量增減等現象都持續進展中。即使如此,總雨量卻沒有出現特別的變化趨勢,也就是說,和過去相比,同樣多的雨水,落下的時間、空間都更加不平均了。
針對氣候變遷,我們可以做的,不僅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減緩暖化速度,也要找到適應自然變化的生活型態,對目前環境的劇烈變化評估可能風險、規劃應對措施。陳孟詩舉例,有些地區曾多次因地震、颱風坍方,代表這裡地質脆弱,容易被天災影響,在進行國土規劃時,「是不是就不要去做任何的建設、把土地還給自然?」此外,面對愈來愈長的旱季,提前備好民生用水;又或是在降雨增強的情況下,針對脆弱地區加強防洪,這些都是與地球好好共存的方法。
生活話題:豪雨轟炸中南部
顯示全部
留言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