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湘西的胃:發酵、煙燻與湘西山林的味道 「苗餅」PK「蒿菜粑粑」,再喝一口土家族「神仙草」莓茶
古時湘西交通不便,食物與鹽巴取得皆困難,因此當地發展出極具特色的食物加工保存法,包括醃漬、裝罈發酵、煙燻風乾等,不但延長期限,更把時光釀成了最美的滋味。
三下鍋
相傳為明代土司為打仗提前一天過年,緊急將臘肉、豆腐、蘿蔔丟入一鍋煮成年菜。如今鍋中的三味則多是從肥腸、豬肚、牛肚、臘肉、豬蹄、豆干等食材中選擇,並有乾鍋與湯鍋兩種,重口味的朋友必選乾鍋!
三下鍋 © 圖蟲創意
莓茶
莓茶的學名是顯齒蛇葡萄,雖名為茶,實際上更近於中草藥。表面披著一層白霜,為黃酮類化合物,入口微苦,旋即回甘,有助於抗氧化與消炎殺菌,《本草綱目》說它「清利咽喉」,被土家族人奉為神仙草,是勞動後的補水利器。
莓茶 © 陳育陞/旅讀
醋蘿蔔
醋蘿蔔幾乎是湘西家家戶戶都有的家常料理,白蘿蔔切片焯水去生後加入紅醋、冰糖、小米椒等,攪拌均勻,靜置2-3天入味。滋味酸酸甜甜,微帶辣味,相當爽口。有些特別講究使用紅皮白心蘿蔔,醃製出來會是漂亮的粉紅色!
醋蘿蔔 © 陳育陞/旅讀
鐵板燒
又稱古丈鐵板燒,不同於日式鐵板燒的精緻,湘西人的鐵板燒更加豪邁、接地氣。大量的臘肉、豬肝、牛肚、腰花等食材,佐以蔥薑蒜等辛香料,在鐵鍋中翻炒至熟透後香 味四溢,搭配解膩的醃蘿蔔與一碗白飯,再來杯啤酒超級對味!
鐵板燒 © 陳育陞/旅讀
燻臘肉
選擇肥瘦相間的帶皮五花肉或後腿肉,於表面均勻抹鹽,放進醃製容器中再均勻加入花椒、八角等醃料,醃製4-7天後吊掛起來,吹乾表面水分,再置於炭盆之上燻製數天風乾。木柴燻香與肉香完美融合,鹹香醇厚,絕對是湘西代表味。
燻臘肉 © 陳育陞/旅讀
包穀酸炒蛋
包穀即玉米,將玉米打成粉,與新鮮辣椒一同放入舂具中搗碎,放入罈中密封半個月,待發酵完成即為包穀酸。包穀酸可單獨炒成一道菜,也可以與雞蛋一起翻炒,讓整道菜除了包殼酸本身的酸香辣外,再添一層濃郁蛋香。
包穀酸炒蛋 © 陳育陞/旅讀
苗家酸肉
在眾多以菜蔬為主角的苗家罈子菜中,酸肉可稱獨樹一格。將米磨粉,裹於切片的五花肉外層,放到無油無水的罈子發酵2週,即成酸肉。煎炒時將五花肉的油汁逼出,加上辣椒翻炒,至肉片呈現金黃色澤即可起鍋。
苗家酸肉 © 陳育陞/旅讀
苗餅
湘西常見的街邊小吃。將野菜和米磨成麵糊,煎成餅後刷上一層醬料,再夾入雞蛋和其他鹹酸小菜與辣椒,外表有著野菜的青綠,口感有點像粉漿蛋餅。除了麵餅之外,還有一種是直接將米飯和野菜煎成鍋巴,別有一番風味。
苗餅 © 陳育陞/旅讀
蒿菜粑粑
將艾蒿、野茼蒿等蒿菜洗淨煮熟後剁碎,拌入糯米粉中,揉至半黏狀,包入辣椒、肉絲、豆干等配料,外面塗上一層油,最後以桐樹葉包裹,大火蒸半小時即可享用。除了鹹的口味,也有做成豆沙、芝麻等甜餡的版本。
蒿菜粑粑 © 陳育陞/旅讀
苗家酸魚
選用半斤左右的鮮鯉魚剖肚去臟,晾乾水分後,拌以小米或糯米粉,佐以少許食鹽、花椒、五香粉等,入壇封存。半個月以後取出即成酸魚,煎炸炒蒸湯皆宜。其酸感來自魚肉本身,與四川的酸菜魚相當不同,值得一試!
苗家酸魚 © 陳育陞/旅讀
葛根餅
一片片煎得薄脆的葛根餅,在張家界地區的餐館最為常見。入口一股淡淡的清香,口感清爽酥脆,容易讓人一片接一片。其原料葛根是湘西常見食材,據說有清熱解毒之效。
葛根餅 © 陳育陞/旅讀
蜂蛹
將鍋中的油加熱後,再將蜂蛹入鍋煎至金黃,以高溫復炸,或與其他辛香料一起翻炒,屬於視覺與味覺都相當刺激的一味。盤中有蛹有蜂,蛋白質相當豐富,剛開始時需要一點勇氣,但絕對是搭配啤酒的超級好朋友!
蜂蛹 © 陳育陞/旅讀
血粑鴨
血粑是以鴨血和糯米製成,類似台灣的米血糕,但切成更薄的片狀。將血粑與鴨肉和蔥薑蒜等辛香料下鍋爆炒,再加入清水及八角、花椒等,以小火燉煮而成。血粑吸飽鴨湯的精華,入口軟糯濃香,在冬季是最為迷人溫暖的一味。
血粑鴨 © 陳育陞/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10月號第164期《任務代號──張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