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書摘】漂流的塑膠,沉沒的生態:一位教授的海洋告白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3月04日18:20 • 發布於 03月02日02:12 • 上下游新聞

當我們漫步在台灣的海岸線上,是否曾注意到腳下的塑膠垃圾,或是海面上漂浮的廢棄物?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污染,正逐漸侵蝕我們賴以為生的海洋環境。陳徵蔚教授以親身經歷,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台灣海洋的現況。他與夥伴們潛入海底,目睹了如「寶特瓶海」般的震撼景象,揭示非法捕撈對生態的破壞,以及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透過這些真實的故事,作者呼籲我們正視海洋污染問題,因為拯救海洋,就是拯救我們自己。

(以下內容摘自《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一書,文字經寶瓶文化授權。文中部分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

作者與菲律賓墨寶的沙丁魚風暴。(攝影/闕竹懋;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海洋垃圾汙染是全球的危機

海洋垃圾汙染其實不只寶特瓶,還有一種約手掌大小、紡錘狀的藍色浮球,被稱為「浙江魚」或「浙江藍」,也經常出現在台灣東北角、西部沿海、澎湖、綠島,且數量非常龐大。

這種浮球原本被使用於刺網之上,可能是漁網破損後,浮球隨海漂流,從浙江來到台灣,距離至少 400 至 500 公里。

我在台灣東北角、澎湖南方四島時,都曾經在沙灘上發現大量的浙江魚浮球,撿不到十分鐘,就可以裝滿一大袋,每袋至少一百多支。

由此可知,海洋垃圾汙染是全球的危機,並不是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問題。

每人每週吃下一張信用卡

看得見的塑膠,能夠透過海洋清潔撿上岸,還勉強能夠處理;更令人憂心的問題,其實是塑膠破片或微塑膠。塑膠可以留存數千年,當它們被丟棄、掩埋後,並不會消失,而是不斷裂解或降解,變成越來越小的塑膠破片。

當它們的直徑小於 0.5 公釐,就會成為「微塑膠」。微塑膠的體積細小,表面積大,會不斷吸附各種毒素、環境荷爾蒙,然後透過飲用水、食物鏈進入人類的生活中,持續毒害著全球的生物。

《國家地理雜誌》在 2018 年報導,我們食用的食鹽,90% 以上都含有微塑膠。澳洲紐卡斯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科學家,在 2019 年也研究發現,全球每週每個人平均微塑膠的攝入量將近兩千顆,重量約 5 公克,大約等於每人每週吃下一張信用卡。

根據《有害物質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1 年的進一步研究,人類每年可能吃下 39000 至 52000 個微塑膠顆粒。這些微粒雖然會排泄出去,但是它們所吸附的毒素與環境荷爾蒙,卻會嚴重危害健康。

英國《衛報》2020 年報導:「胎盤中有塑膠微粒,科學家憂心已進入嬰兒體內。」猶他州立大學(Utah State University)的地質學家珍妮絲博士(Janice Brahney)於 2021 年指出:「微塑膠散布全球,現在正懸浮在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中。」而《衛報》再度於 2022 年的報導,指出「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微塑膠,而且近 80% 的受測者身上都有」。

塑膠垃圾逐漸裂解成破片,海水混濁,猶如加了味噌的寶特瓶海。(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與眾不同的「小秋」海龜失蹤了

2018 年 11 月,小琉球迎王慶典後,大家紛紛在網路上討論,網紅綠蠵龜小秋失蹤了。大家互相安慰,小秋可能長大了,所以游回了出生地。

綠蠵龜對於原始棲地的忠誠度非常高。公龜與母龜成熟後,都會在產卵季前夕,從覓食的棲地洄游到出生地,進行擇偶、交配。或許,小秋就是「返鄉」去尋找伴侶了,然而,誰也無法確定……因為當時小秋尚屬於亞成龜,還沒有到完全發育成熟的程度,應該還不到離開的時候。而即使小秋真的回到出生地交配了,在季節結束後,綠蠵龜也應該會返回覓食棲地。

令人失望的是,小秋一直沒有回來。大家都很擔心,小秋究竟發了什麼事情。是吃進太多海洋垃圾,導致死亡嗎?還是被船隻的螺旋槳打到受傷了呢?又或者,是遭到漁民「混獲」而被捕上船了?甚至,是被有心人盜獵抓走,甚至殺害了嗎?

在公民科學研究網站「海龜點點名」中,小秋的編號是 #TW01G0087。普通海龜的身分確認,是以Photo ID來辨識海龜臉部的斑紋。功能就像是人類的指紋,而大家通常也就用編號來稱呼牠們,就像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剛進府的唐伯虎沒有名字,只有代號 9527。

但是,小秋實在太特別了,任何人都可以立刻認出來,而且非常有親切感。因此,沒有人用代號稱呼牠,牠擁有自己的名字。

一般的海龜看見潛水員靠近,甚至大老遠聽見潛水的氣泡聲就會離開;即使不游開,海龜大都半睜著眼睛,十分慵懶,不會主動與人互動。但是,小秋不一樣,牠非常親近人,甚至有點瘋癲。只要一聽到潛水員下水的聲音,小秋就會主動靠近,與潛水員共游,甚至熱情地與人類「肢體接觸」。在當時的小琉球,如此好客的綠蠵龜僅此一隻,別無分身。由於隨意觸碰海龜,可能被罰款 30 萬元;所以小秋的主動接觸,總是讓潛水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喜歡親近人的海龜小秋。(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小丑魚曾經多到隨處可見

台灣沿海曾經是小丑魚的原鄉,然而卻在氣候異常、環境汙染後,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浩劫。《海底總動員》電影上映後,小丑魚再度面臨過度捕捉的嚴峻考驗。

台灣曾經是小丑魚的產地之一,有許多人捕捉小丑魚外銷,不但造成生態破壞,同時也令小丑魚銳減。曾經,小丑魚數量多到隨處可見,可以圍繞潛水員;如今,牠們卻是海裡面偶見的特殊景觀。

我在龍洞教潛水時,一定帶學員去拜訪一片「小丑魚地毯」。大約有十幾隻小丑魚與俗稱三點白的三斑圓雀鯛、近乎透明的海葵蝦,一起住在一大片海葵裡。我甚至還曾經在這片美麗的淨土附近看見花園鰻,以及經濟價值極高的老鼠斑(亦名「駝背鱸」)。

每次看見這些美麗的生物,我心中都有些惴惴不安,因為不知道哪天牠們會不會就突然消失了。

在台灣,有個很諷刺的現象。當在海裡看見稀有物種,或是難得的美景時,千萬別上網分享確切的地點,因為當暴露行蹤後,就會被有心人捕捉。

例如,我在 2020 年 2 月 28 日潛龍洞 3 號時,就發現原本在一處垂直礁岩上的一大片海葵,竟然消失了。那裡多年來原本居住著幾隻非常可愛的克氏小丑魚,但是卻只剩礁岩,魚與海葵都不見蹤跡。入冬前,還在的小丑魚,怎麼會離奇失蹤呢?是在人煙稀少的冬天,連葵帶魚被人抓回自己的水族箱裡了嗎?

我難掩心中的失落,四處尋找了一下,心想是不是海葵搬家了?因為海葵會因為環境變遷而移動位置,尋找更宜居的地方。但是,我左找右找,在海葵能夠移動的範圍內,都沒有發現小丑魚的蹤跡。看來,牠們應該真的遭遇了不測。

綠島拍攝的小丑魚。(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海底覆網的死亡連鎖效應

海底覆網的來源很多,例如廢棄的流刺網、底刺網,都可能成為覆蓋海底的殺手。

除此之外,漁民開船捕魚時,倘若漁網鉤到海底礁石,拉不起來,只好忍痛棄網,也可能形成覆網。對於漁民而言,漁網也是財產,不會輕意棄置。但是在漁業活動密集的海域,漁網難免會因鉤扯而損失,同時也造成海洋汙染。

海底覆網可能會造成很多問題。首先,漁網若覆蓋住珊瑚,會讓珊瑚體內的共生藻無法行光合作用,導致珊瑚白化,最後死亡。其次,這些漁網經常成為「死亡陷阱」。一開始,可能是一些小魚遭到纏繞,而這些小魚會吸引更大的生物前來覓食,最後造成連鎖效應,卡死一堆生物,有時甚至包括海龜、鯨豚等。

作者與伙伴清除海底礁石覆網。(攝影/吳祖祥;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目擊海洋危機才會採取行動

美國開國元勳、發明家富蘭克林曾說:「告訴我,我會忘記。教我,我可能會記得。讓我參與,我就會學習。」無論這些學生聽過多少次演講,在課本中讀過多少海洋保育的議題,都比不上讓他們親自走到海邊,親眼看見垃圾被抬出水面來得震撼。

最好,未來他們也能夠學會潛水,親眼看見被漁網纏繞而死的海洋生物,以及誤食塑膠袋的海龜。

只有真正見識過海洋的美麗,並目擊海洋的危機時,他們才會真正採取行動。

南北極探險家史汪(Robert Swan)曾說:「並非所有的教室都圍繞著四面牆。」真正的教室,真正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現場。親眼所見,才能真正與自己的生命連結。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76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