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貿易戰爭 02》保護食安也成「非關稅壁壘」?美豬牛鬆綁、基改豆進校園成戰場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5月07日15:48 • 發布於 04月08日15:50 • 上下游新聞

續前文)美國掀起關稅戰爭,台灣欲以「零關稅」展開談判基礎,對農業將產生致命衝擊。但除了貿易逆差外,美方亦點名台灣進行「非關稅貿易障礙」,包含美豬標示、基改大豆進校園等都是美方關切項目。(閱讀美國要求點選這裡

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日前接受 CNBC 採訪表示,單純降低關稅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許多國家還設有其他形式的貿易壁壘,例如增值稅和嚴格食品安全法規,他呼籲要與美國貿易談判,需同時解決「非關稅壁壘」。

總統賴清德在今 (10) 日投書彭博新聞社,承諾將採取具體的步驟來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不過包括檢疫及標示制度等美方所謂「非關稅壁壘」,是站在台灣的飲食習慣與保護國人食安的前提下訂立的,一旦這些政策產生鬆動,台灣農業將遭逢哪些影響?請看記者分析報導。

台灣保護食安措施,被美國視為非關稅貿易壁壘(AI 繪圖)

從牛肉到水果 美國農產品在台攻城掠地

長年以來,美國既是台灣最大的農產品供應來源國,也是農產品外銷第一大市場。

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2024 年台美整體農產貿易金額達 46.7 億美元,其中台灣自美國進口農產品金額達到 37.8 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了 2%,整體進口農產品中有超過五分之一(21%)來自美國。

2024 年,美國對台灣出口的前六大農產品類別包括牛肉(新台幣 230 億元)、黃豆(新台幣 195 億元)、玉米(新台幣 124.8 億元)、小麥(新台幣 105.63 億元)、新鮮水果(新台幣 85.15 億元)以及家禽(新台幣 85.15 億元)。即使不包括相關產品,台灣在 2024 年仍然是美國第八大農產品出口市場。

就個別項目來看,台灣是美國第六大牛肉出口市場;新鮮水果出口額在 2024 年成長了 16%,葡萄、櫻桃和桃子的出口額顯著增加,台灣是美國第四大新鮮水果出口市場;家禽出口額下降了 26%,不過台灣仍是美國第五大家禽出口市場;蔬菜保持強勁地位,台灣是第六大市場,主要靠馬鈴薯撐起一片天。

另外在大宗農產品類別,美國玉米出口額大幅成長 52%,黃豆則略為下降 3%,小麥出口額下降了 11%,但美國仍然是台灣最大的小麥供應國,且台灣是美國玉米與小麥的第六大出口市場。

非關稅貿易障礙:美豬、美牛、紅豆皆是

日前被美國《2025 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TE) 點名為「不必要的貿易障礙」的農產品包括美豬、美牛、馬鈴薯、稻米、基改食品、米酒。另外美方也於 2024 年報告中認為,台灣針對紅豆 、文旦柚 、乾金針花 設置「特別保障措施(SSGs)」為貿易障礙。

根據 NTE,台灣僅能進口 30 個月齡以上美國牛肉,但禁止進口絞牛肉,且嚴格檢驗牛內臟;豬肉則以「與國際標準不符」的方法檢驗萊克多巴胺殘留,且要求必須標示產地,皆被美方視為非關稅貿易障礙。

事實上,美國也有「產地標示」(Country of Origin Labeling, COOL) 的規範,要求零售業者須告知消費者部分食品的來源資訊,卻同時將台灣的產地標示規範視為「貿易障礙」,實為對貿易公平原則的一大諷刺。

要求移除美豬標示,豬農:一定要守住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潘建同指出,國產豬肉市佔率超過九成,連最在乎食材成本的餐廳也都喜歡用國產豬肉,即便美豬關稅降低,「我們豬農也不擔心」。不過,豬肉產地標示的法規一定要守住,如果消費者無法辨識產地,即便想支持台灣豬肉都沒有辦法,就會對國內的豬肉產業造成巨大的衝擊。

潘建同強調,「產地標示是 2021 年進口萊豬時對台灣豬農與消費者的承諾」,他呼籲衛福部千萬不要棄守。

乳協:政府需堅守「進口延長效期乳,不得標示為鮮奶」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強調,美國牛乳自榨乳後到來到台灣超市的架上至少要 50 天,與台灣至多 24 小時就可以上架的新鮮度完全不能比擬,而且台灣鮮奶品質優異,「新鮮與品質是美國牛乳完全無法比擬的」。

雖然對台灣鮮奶有信心,但是方清泉提到,國內酪農爭取多年,好不容易才讓行政院拍板,只有國產鮮乳標章者才能命名為鮮乳,他擔心美國又用「貿易障礙」為由,要求我們修正法規,讓未上路的法規就「胎死腹中」,呼籲政府要嚴正以對。(閱讀最新鮮乳標示政策,點選這裡

基改豆鬆綁恐衝擊校園市場,國產大豆憂「做不下去」

嘉義義竹雜糧合作社主席翁育群表示,國產大豆約五成作豆漿、三成作醬油、兩成作豆製品,市場版圖很固定,且以校園午餐為主要的消費族群。

目前進口基改大豆多半加工成豆腐、豆乾,也有豆漿業者使用。翁育群提到,一旦政府棄守「基改豆標示」的要求,或是允許基改豆製品進入校園,「國產大豆就不用做了」!

不過翁育群也認為,營養午餐四章 1 Q 的規範已經行之有年,他不相信政府會為了讓美國多進口一些大豆而把教育政策都改掉,「這個假設性的問題,我覺得不會成立。」

另外,國內大豆多為非基改,但美國種植的大豆以基改豆為主,若美方要求台灣撤銷「基改」、「非基改」的分流,也不要再標示,當然會影響台灣的產業,不過張乃文表示,「衛福部應該會以食安為前提,作整體考量」。

綜合分析:美牛最可能解禁,基改食品進校園難度最高

針對總統賴清德投書投書彭博新聞社,承諾致力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以目前法規及國際相關規定檢視,美牛為最可能解禁項目。《食安法》第 15 條明令禁止輸入近十年內發生狂牛症國家、地區之牛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產製品,但美國已超過十年未發生狂牛症,上述部位理論上可輸台。

針對進口豬內臟的萊克多巴胺殘留,台灣訂定標準高於Codex,主要是考量國人有吃內臟的飲食習慣,以及產婦做月子的特殊需求,若要調整,則需重新評估風險,交付諮議會。不過,無論是牛、豬內臟,輸入形態多為散裝,亦無屠宰資訊標示,不易溯源管理,如需調整,台灣也必須提出配套管理、檢驗措施。

至於產地標示,台灣並未歧視美國,美國國內也以法規要求蔬菜、水果、肉類、水產等原產地標示。此外,美方也將台灣的基改原物料獨立稅號視為貿易障礙,然而,台灣將基改及非基改原物料做稅號區隔,是為了溯源管理,並未限制基改黃豆、玉米進口,產地、基改的獨立稅號都不應被視為貿易障礙。

所有非關稅貿易障礙中,消除難度最高的是校園午餐禁止使用基改食品,因牽涉《學校衛生法》,修法必須經過立法院,但目前執政黨並無人數優勢,調整的可能性極低。

學者:壓力大但不必悲觀,持續與美方溝通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曾參與 WTO 談判,他表示當年是多邊貿易,台灣可以尋求立場相近的盟友,談判時一起捍衛權益;如今卻是雙邊談判,壓力必然更大。

楊明憲特別強調,產地標示不只不能讓步,而且要更全面執行,台灣應該讓美國知道,「標示」只是提供資訊讓消費者選擇,不是為了阻擋美國農產品進口。

最後楊明憲強調,「我們不必過度悲觀」,台灣經歷過多次國際貿易的風浪,農業仍舊穩定成長,只要審慎因應,他相信這一關「台灣農業撐得過去」。

註釋:台灣對配額內農產品實施特別保障措施(SSGs),台灣對於採行「關稅配額」的農產品,保留了啟動「特別保障措施(SSGs)」的權利,這是指進口數量超過預設的觸發量,或進口價格低於設定的觸發價格時,台灣可以對該產品加徵額外關稅。

延伸閱讀:

貿易戰爭 01》若美國農產品進口零關稅,稻米產業滅頂,雞肉、鮮奶大受衝擊

美國點名台灣多項「貿易障礙」,含美國米、豬牛、馬鈴薯等,要求基改食物可進校園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