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的焦慮:千禧世代為何提早進入「中年危機」?照著這個建議做或許會讓你好一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成年之後的人生上半場是由自我驅動的成就感所定義的:你之所以踏入社會是為了獲得名聲、家庭和事業。而到了人生下半場,你開始意識到你年輕時的野心只能引領你走到這兒了,此時,你的心理內在——也就是精神或靈魂——則會引領你發展出更真實、更有意義的自我表達。知名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將這個過程稱為「個體化」(Individuation)。
當您步入個體化過程時,首先會對當前生活所有事情的優先順序產生轉變,在自我和心靈間造成衝突,這是一種不舒服的緊張關係,如果不加以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會越來越糟。舉例來說,就像你40歲但仍穿著二十幾歲時買的西裝,又或者,當你看到一位50~60歲的大叔又買了一台最新的紅色跑車時,這只會讓人感覺到一個男人試圖用前半生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後半生的問題:就是中年危機的顯著症狀。
「結構性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簡稱中年危機)一詞最初是由精神分析專家Elliot Jaques在1965年所提出,當時正值60年代鼎盛,一切就如《廣告狂人》(Mad Men)所演的那般,充滿「狂人」的時代,傳統價值觀在快速的社會動盪下逐漸崩解,但某部份仍又穩固地維持在原地,男人的生活幾乎完全被職業、異性戀家庭系統和僵化的社會期待所定義。那麼,對於如今即將或已然步入中年階段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來說,什麼是這個世代特有的中年危機?
千禧世代 Millennials|又稱「Y世代」(Generation Y),泛指198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人,源自美國文化對特定世代所習慣稱呼的名稱,差不多能對應台灣習慣稱呼的「七年級生」(1981~1996出生之人)。
如今的社會結構早就不是《廣告狂人》劇情裡所演的那樣子了,60年後的此刻,經濟結構也出現巨大變化。儘管「嬰兒潮世代」(X世代)可能擁有相對保障的工作與經濟實惠的住房,但「終身職業」往往成為令人窒息的束縛,幾乎沒有可行的脫身途徑。相比之下,所謂的Y世代或七年級生,因為經歷多次全球經濟危機、住房短缺、全球性的傳染疾病⋯⋯現在又面臨AI人工智慧的威脅,他們除了缺乏安全感之外所知甚少,許多人並不考慮終身職業,而是發現自己在工作與另一份工作之間游移不定。
人們對工作的期望也發生了變化。對許多X世代的人來說,工作能夠提供的意義或快樂本身就是種罪惡:身為一名員工,你應該忍氣吞聲,等著退休才會快樂——也難怪許多X世代會在40歲左右時抓狂。另一方面,Y世代則是在網路社群逐漸發跡、滿載誘人但不切實際期望的環境下成長,社群上的一切彷彿在告訴他們:只要追隨自己的熱情,就可以「活出最美好的人生」。由於他們很快就會遇到截然不同的現實,也難怪七年級生被稱為最憂慮、無助和焦慮的世代。
對於此刻邁入四十大關的七年級生來說,任何攸關「中年」二字的意義危機往往早就發生了。他們的長輩(X世代)也許是拖太久才聽見靈魂的召喚,而Y世代則聽得太早、太快,在還沒累積足夠的人生經驗能分辨這些異音前,就先急著回應。X世代試圖用人生上半場的方式解決人生下半場的問題;而七年級生可能反其道而行,急於用後半場的哲學,先來應對前半場的實際挑戰。
但不論是什麼年代,年齡危機本質上是哲學問題,只是它往往以心理症狀的方式出現:憂鬱、焦慮、挫折與倦怠,一切都回到那句核心問題的徵兆:「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身為一名治療師,我學到是:這個答案是浮動的,必須依照每個人所處的時機點,量身訂做。
生活裡的不滿可以有很多應對方式:對某些人而言,可能象徵你該走出同溫層,邁向新方向;對另一些人而言,則可能是要你堅持下去,忍受眼前的不適,在逆境中去培養新能力,從而成長。姑且無論你中意的做法是什麼?唯有靜下來,真正傾聽靈魂的聲音,你才能知道答案是什麼。因為我們太常在還沒搞清楚問題之前,就急著找解方——比如衝動買車,或是一場刺激的外遇。
奧地利心理分析大師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就以最殘酷的方式體悟到這種「逆向邏輯」:正當他人生如日中天時,他的前景與未來被無情地終止——他被納粹抓去奧斯威辛集中營,在那裡,他明白了「活著的意義」並非哲學課上的空談,而是求生所需。他在《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1946)這本書中寫道:「重點不是我們對生命的期待,而是生命對我們的期待。」
維克多法蘭克這種對生命的謙卑提醒我們,要誠實且負責地問自己:「生命『此刻』要我做什麼?」但這個問題往往令人恐懼,因為當你凝視它時,可能會發現答案既不是你想要的,也會要求你付出極大代價。出於恐懼,我們很容易逃回熟悉的解決方案中——那輛時髦的紅色跑車,又跑回你的購物清單裡了。
當你被生活逼到黑暗角落時,與其衝向那些熟悉又安全的選項,不如試著停下來,待在那份不安中久一點。也許此刻,生命正向你提出一個嶄新又未知的邀請。你需要的是耐心去等待、靜默去聆聽、勇氣去探索那從靈魂深處浮現的東西。當那些混沌的情緒漸漸明朗,請傾盡所有資源,迎接此刻生命對你的期待,並全力以赴地出現在你自己的人生中。
你會慶幸自己做到了。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