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週休三日」真的實現了嗎?揭開彈性工時背後的社會與性別分工變革
荷蘭並無明文規定「週休三日」制度,但透過彈性工時、稅制誘因與性別角色轉變,創造出被全球羨慕的「工時最短國家」現象。
近期,荷蘭實現「周休三日」的話題引起不少羨慕與熱烈討論。
然而,這樣的說法其實有些誤解,但也點出了荷蘭工時制度中,值得其他國家參考的彈性設計。
根據《Fortune》的報導,歐盟統計局(Eurostat)2024年資料顯示,荷蘭20至64歲勞動人口的平均每週工作時數為32.1小時,為全歐洲最短。若以每天工作8小時來計算,這相當於每週只需工作4天,因此才出現「週休三日」的說法。
緊追在荷蘭之後的,包括奧地利、德國與丹麥等國,每週平均約34小時。相較之下,美國全職員工平均每週工時為42.9小時。
這些數據使外界容易將荷蘭視為「實現週休三日的典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一位在荷蘭生活超過20年的華人分享:「大部份人還是會上5天班。的確有些人選擇每週工作36小時,或固定只工作幾天,但通常要自己申請,比如有些女性要帶小孩。」當地人的生活經驗戳破了外界對荷蘭週休三日的美好想像,她甚至提到,「現在的荷蘭在某些層面上,變得更競爭了,例如快遞開始在晚上、週末送貨 ⋯⋯。」
這種「看似有週休三日,但並非人人如此」的現象,其實正凸顯了荷蘭式彈性工時制度的核心──不是齊頭式的讓人減少工作,而是增加了更多選擇權。
荷蘭彈性工時的前世今生
荷蘭的彈性工時發展,並非憑空出現,而是一場長期演進的結果。
根據阿姆斯特丹大學1998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1990年代起,荷蘭企業的彈性工作制度從「外部彈性」(如聘用派遣人力)轉向「內部彈性」,也就是讓現有員工能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工時與職責。
以銀行業為例,1995年實施36小時工作週,同時延長營業時間至晚間及週六。雖然工會起初擔憂員工權益受損,但最終透過勞資協商,實現了制度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轉變並非透過立法強制推動,而是企業、員工與工會三方的協商結果……
繼續閱讀全文👉🏻荷蘭「週休三日」真的實現了嗎?揭開彈性工時背後的社會與性別分工變革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