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台灣見吧》黃小玫病逝!醫揭「親吻病病毒」相關淋巴癌鼻腔警訊別輕忽!
以一首日語音樂影片《我們在台灣見吧》走紅的台灣創作歌手黃小玫,驚傳因病離世。她的團隊今(10/15)透過臉書表示,小玫近期因身體不適住院,奮力對抗一種罕見疾病「NK/T細胞淋巴癌」。儘管治療過程極度艱辛,她正面積極對抗,但最終仍不敵病魔,化為善良的天使,消息一出令各界悲痛與不捨。
黃小玫一直致力於透過音樂推廣台灣各地的觀光產業,2018年她就曾推出一首日語音樂影片《台灣で會おうね!(我們在台灣見吧)》,發布短短一周就突破百萬點閱。2019年和2020年先後應屏東縣政府和南投縣政府邀請,創作宣傳音樂影片《海と光(我們在屏東見吧!)》、《Dream to Nantou》、《我在南投心自由》等。
2022年黃小玫創作的音樂影片《24時間基隆》,更獲得2023年JWTFF日本國際觀光影像節「最佳亞洲影像獎」、「國際組最優秀賞(金獎)」兩項大獎,以及2023ART&TUR葡萄牙國際觀光影展的「最佳音樂與舞蹈獎」等殊榮。
從黃小玫的臉書可以看到,她在今年7/2還代表台灣到神戶,用音樂和日語介紹台灣,9月時也正常分析馬祖漫島生活影片和創作,未料才短短一個月後,團隊就發布她治癌失敗離世的消息,顯見NK/T細胞淋巴癌的凶猛程度。
揭開罕病「NK/T細胞淋巴癌」的兇猛面紗
NK/T細胞淋巴癌,全名為「自然殺手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罕見且具高度侵襲性(快速生長)的T細胞淋巴癌。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敬業醫師表示,這種癌症的癌細胞,正是人體專門負責殺死癌細胞的「自然殺手T細胞」,NKT淋巴癌,正是這些菁英細胞發生了癌變。
這種淋巴癌的病程進展非常快速,需要立即治療。雖然早期發現有機會治癒,但晚期患者即使初期反應良好,也常面臨復發的挑戰,治療上極為棘手。
NK/T細胞淋巴癌好發鼻腔 類似鼻咽癌
林敬業醫師指出,NK/T細胞淋巴癌可能發生在不同部位,其中好發位置通常在「鼻腔、鼻咽」周圍。這也讓它的風險因子與「鼻咽癌」有部分重疊,兩者都與常見的「EBV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感染有關。
EBV病毒又被稱為「親吻病病毒」,能引發單核細胞增多症。林敬業醫師解釋,這種病毒在東亞地區(包含台灣)的盛行率相對歐美更高,這也使得NK/T細胞淋巴癌在亞洲較為常見。儘管如此,它依然是一種罕見疾病,每年每百萬人中僅有約10幾至20個案例。
7大「鼻腔警訊」要警惕!
由於發病位置相近,NK/T細胞淋巴癌的早期症狀,常讓人誤以為是鼻咽癌或嚴重的鼻竇炎。林敬業醫師提醒,若出現以下症狀,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無法癒合的潰瘍:
鼻子、口腔頂部(上顎)或喉嚨出現破損區域或潰瘍,甚至穿透皮膚。
臉部外觀改變:
臉部出現不對稱。
鼻腔嚴重悶塞:
呼吸困難,總感覺鼻子塞住。
不明原因出血:
反覆流鼻血或口腔出血。
喉嚨及聲音異常:
持續喉嚨痛、聲音改變、沙啞。
視力變化:
因腫瘤壓迫導致視力模糊或眼睛流淚。
吞嚥困難:
進食或吞嚥時感覺困難。
為何如此棘手?化療是主戰場,其他治療選擇少
面對這種侵襲性的癌症,治療分秒必爭。林敬業醫師說明,NK/T細胞淋巴癌的治療,主要以「化學治療」為絕對主力。若癌細胞僅侷限在局部如鼻腔,則常會合併放射治療(電療),也就是所謂的「化放療」同步進行。若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則以全身性的化療為主,部分情況下也會考慮進行「骨髓移植」。
然而,這種癌症之所以棘手,一大關鍵在於現代癌症治療的主流武器「標靶藥物」,在此幾乎無用武之地。林敬業醫師解釋,目前絕大多數的淋巴癌標靶藥物,都是針對較常見的B細胞淋巴癌所設計,適用於「T細胞」的標靶藥物不僅極為稀少,效果也相對沒那麼顯著,這使得治療的選擇與成效都面臨更大的挑戰。
預後為何比鼻咽癌差?醫師一語道破關鍵
雖然症狀相似,但NK/T細胞淋巴癌與鼻咽癌的預後卻是天差地別。林敬業醫師坦言,鼻咽癌對化療、電療反應良好,即使是第四期,也常有長期存活的案例;然而,NK/T細胞淋巴癌的預後,卻相對差很多,這也凸顯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絕對重要性。
誰是高危險群?醫:非關生活習慣,幾乎無法預防
這種罕見癌症究竟是如何找上門的?林敬業醫師表示,目前已知的最主要關聯,就是EBV病毒。然而,EBV病毒極為常見,絕大多數人在成年之前都曾感染過,幼童與青少年是發病高風險群,通常透過親吻、共用餐具而傳染,症狀可能就像一般感冒,但其中只有極少數人會發展成淋巴瘤。
除了EBV病毒外,目前醫學界尚未找到其他明確的專一性危險因子,它與個人飲食、生活習慣等較無直接關聯,這也意味著這種癌症幾乎無法預防,更凸顯了其兇猛與無情。
◎ 圖片來源/翻攝自黃小玫臉書
◎ 諮詢專家/林敬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