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新增貸款20年來首度負成長 經濟需求堪憂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週三公布今年前7個月的銀行業放貸狀況,儘管一如往常不公布單月數據,但彭博新聞依照前幾個月的數據換算後得知,中國在7月出現20年未見的放貸萎縮情況。
人行在週三公布說,今年1到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兆人民幣,人民幣貸款餘額268.51兆人民幣。而在一個月前,人行公布到6月底時人民幣貸款餘額是268.56兆人民幣,意即7月的貸款餘額比6越少了約500意人民幣。彭博新聞根據詳細數據算出減少額度是499意人民幣。
報導指出,貸款萎縮是由於借款人還錢速度比借錢速度更快所致,顯示中國民眾與企業對借錢非常猶豫,專注在還款減少債務。這是知名經濟學家辜朝明所診斷的「日本病」核心特徵之一:民間忙著還錢修復資產負債表,結果造成需求萎縮,經濟下滑,惡性循環下成為「資產負債表衰退」。
中國上次出現單月放貸萎縮已經是遠在2005年7月,如今出現萎縮數字,也遠劣於彭博新聞綁料經濟學家估計的擴張3000億人民幣。
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Michelle Lam表示,這種萎縮「本身就令人憂慮」。儘管中國政府今年來已陸續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費、刺激經濟的財政措施,但從貸款狀況來看,民間信心並未獲得提振。
今年前7個月,中國家庭淨償還了3830億人民幣的短期貸款(包括消費信貸),這是自2009年有記錄以來中國民眾還短債的速度比借貸更快。這進一步證實了家庭和企業對借貸變得更加謹慎,對未來收入和成長的預期轉趨悲觀,專注於償還現有債務。
不過,除了整體借貸需求疲軟,7月信貸數據不佳還有季節性因素。中國的銀行通常在7月份不急於實現新一季的放貸目標,因此會放緩融資活動。接下來幾個月放貸是否繼續萎縮,將需要持續觀察。
而衡量廣義信貸的「社會融資」規模,在7月份增加了1.2兆人民幣。儘管中國政府債券銷售強勁提振了社融規模,但這一數字仍低於彭博對經濟學家訪調的預期數字。
若此情況持續,中國可能面臨與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一樣的長期通貨緊縮,也就是物價持續下滑,這會導致投資與消費意願雙雙下墜。北京政府已經意識到通縮的嚴重性,最近正強力要求中國製造過剩的產業停止「內捲」,停止惡性削價競爭,以試圖避免通縮惡化。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