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嬰兒時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跛行、長短腳或慢性關節疼痛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30日04:01 • 發布於 10月28日04:04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嬰兒時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也不會引起疼痛,因此容易被家長忽視。即使是專業醫師,也難以百分之百在早期檢查中發現所有個案。

然而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跛行、長短腳或慢性關節疼痛。由於早期治療的成功率遠高於晚期介入,因此家長與醫師都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髖關節發育

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是連接骨盆與大腿骨的重要關節,負責支撐人體的活動與行走。根據統計,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中約有1至2名患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此症在嬰兒期可能僅表現為關節鬆脫,但若未處理,長大後會逐漸演變成髖關節脫臼、兩腿長短不一、甚至終身跛行與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黃金治療期:愈早發現愈容易矯治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效果與發現時機息息相關。若在6個月大前確診,多可利用吊帶裝置矯正;若超過6個月,則可能需進行徒手復位並以石膏固定;若延遲至開始學步後才被發現,往往必須透過外科手術才能復位。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若被過緊包裹,使雙腿被迫伸直併攏,將阻礙髖關節自然復原,甚至加重脫臼風險。相反地,讓嬰兒保持自然屈曲外張的姿勢,反而有助於關節發育。

延伸閱讀:抱寶寶有方法!媽媽怎麼抱寶寶,將影響孩子的髖關節發育!

髖關節發育

髖關節發育不良,家長觀察重點

家長應特別留意以下危險因子:女嬰、臀位產(特別是雙膝伸直的情況)、有家族病史、第一胎羊水過少、以及出生時有斜頸、兩腿姿勢不對稱、膝後翻或前足內翻等情形。

此外,若觀察到寶寶大腿外張受限、雙腿長短不一、或在移動髖關節時出現「喀喀聲」等異常現象,應立即向兒科或家醫科醫師反映,請專業人員進一步檢查。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可早期發現、有效治療的疾病。家長在照顧新生兒時,應避免過度緊束的包巾與直腿姿勢,並定期配合兒科例行檢查。醫療團隊則需持續強化新生兒篩檢制度,確保每一位寶寶都能在發育的關鍵時期獲得保護。唯有家庭與醫療共同守護,才能讓孩子穩健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爸媽必學M字腿抱法!避免寶貝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冬天出生寶寶更容易髖關節發育不良、長大長短腳?醫師教這招避免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2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3

熬夜恐發生猝死!專家曝「4警訊」:許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

鏡報
04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5

鳳凰颱風最快「下週一發海警」!北轉逼近台灣 氣象署:3地區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6

氣象署發布「中度磁暴」警示 明日5時起影響約33小時

台視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