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記後疫情香港 一切也是生不逢時
本來決定就這樣跳過《拼命三郎》的觀後感,但後來經歷《無名指》的無情洗禮,頓覺《拼命三郎》實在值得更多,不應如此仆直完場。
《拼命三郎》的命運可以說是變幻莫測,本來選擇陳卓賢為主演,卻因演唱會事故而換上Locker林家熙 主演,失去了一筆固定票房,但我相信這個意外之料是拯救了這部電影,Locker將戲中帶點江湖味的叛逆青年石頭演活,陳卓賢的乖巧外表似乎難以說服觀眾。後來電影於2022年煞科,不知何事拖延到今時今日上映,令電影錯失最佳時機。
《拼命三郎》大概便是類似《柔道龍柔榜》於後沙士時期勉勵港人的作品,電影以疫情時代作為背景,借戲為一眾香港觀眾打氣,不過並非生硬地灌輸正能量,通過故事中兩條截然不同的父子線,交織出一個關於小人物東山再起的故事。口罩成為疫情時期的常備物件,電影借此探討疫情下香港人對於身份的迷失與模糊,不論低下階段或是上流人士,人人都在口罩底下尋找自己,試圖重新了解自己。不過時至今日,疫情也是事過境遷,舊事重提也顯得格格不入,過去的就隨它過去吧。
譚耀文的主演固然為電影一大特色,雖然未能盡情發揮擔正的魅力,但度身訂造的「三郎」也令他的演繹生色不少,「三郎」錯失過人生最光輝的時代,沒有《英雄本色》轟轟烈烈的重拾自我的一切,卻是柔情地重新擔起父親的角色。「三郎」的角色不是全然討好,但來得有血有肉,雖然描寫略嫌粗糙老套,但這份追不上時代的老套其實也是「三郎」的一部分。(日出日落的比喻確實老套得過份)
說到《英雄本色》,原為Mark哥的鄭浩南亦是《拼命三色》其亮點之一,雖然演繹上依然貫徹電影的老派,但自身的歷練已成演技的一部分,渾身皆是氣勢,與譚耀文的對打雖不是完美但仍有值得欣賞之處。說到底《拼命三郎》雖然懷著舊港產片的味道,但仍有意刻劃現今時代的香港,以至令Locker的表現不比前輩弱,反而細貓在演繹與角色描寫上都相對失色,拋出了一個問題,卻未能好好承接,令角色虎頭蛇尾。
縱使《拼命三郎》是一套好壞參半的作品,但仍不至於落入票房慘淡的局面,雖然如今的場次不知剩下多少,但「逆境自強」也是《拼命三郎》的一種精神。
▼Follow themovietravell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movietraveller?igsh=MW51am9oejN2YmlkNg%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