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關注金融機構停電檢查損失大 當局:不測試恐經濟損失更大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日(28日)討論《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的建築物節能措施。金融服務界議員李惟宏關注現時政府或大廈或要求停電作檢查,但金融機構後備電源或難以支撐,而且重新啟動機器需要「幾皮嘢或者更加多錢」。當局則指若不做測試,出現事故時可能導致停電時間更長,經濟損失更大,又認為可透過規劃停電減低影響。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表示,政府目標是2050年前商業樓宇用電量較2015年減少30至40%;住宅樓宇減少20至30%,以及在2035年或之前達到目標的一半。機電工程署助理署長(電力及能源效益)江茂誠表示,政府會加強政府建築物能源管理、持續檢視《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設立建築物能源效益標籤及持續檢討能源效益標籤計劃。
李惟宏關注如何減少停電檢查對業界的影響,指交易時間難以停電、收市後亦要結算、周末要安排人手協助檢查。他又指後備電力或難以支撐太久;相關機器重新啟動須由第三方公司協助需要「幾皮嘢或者更加多錢」。機電工程署副署長(規管服務)陳柏祥回應稱,醫院等關鍵基建亦會進行類似規劃,例如在電力要求較低的時段檢查,或使用其他線路供電。他認為若不做測試,出現事故時可能導致停電時間更長,經濟損失更大。
對於政府研究設立「建築物能源效益標籤」,教育界議員朱國強關注新標籤與現時「綠色建築認證標籤」有何異同,以及是否有空間整合標籤,讓市民更容易理解。陳柏祥指今年2月曾與業界舉行諮詢會,日後會先推行商業建築物自願性效益標籤計劃,資料成熟時再推進。他指除了能源亦會審視用水、建築物用料亦會審視。
香港地球之友認為目前的節能措施距離《藍圖》中設定的長期目標仍存在不少挑戰,指本港樓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建議當局擴大能源審核範圍,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援,鼓勵業主進行節能改造。該團體又建議政府提供更多人工智能試點項目和實際應用案例,針對不同年齡層及群體制訂多元化的教育方案,以及積極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