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綠賞全電子化考起數碼遺民 環團憂削回收誘因倡雙軌並行
環保署明年4月「綠綠賞」積分將全面電子化,用戶未來只能兌換積分至其他獎賞平台使用,並逐步停止兌換實體禮品,恐釀「數碼遺民」!多名時常參與回收的長者坦言,不太懂使用智能手機,擔心難適應「電子化」。有拾荒的長者亦說新的獎賞平台換禮物「不划算」,笑言將會「失業」。環團擔心全面電子化會造成數碼障礙,削弱市民回收誘因,倡雙軌並行及新增電子支付回贈。署方則指少數沒有智能手機的市民仍可在指定的「綠在區區」登記繼續換領禮品。
70歲、住在上水的玉姐為幫保家計,每日都會四處「碰碰運氣」,在路邊、垃圾中尋寶,好運時一小時已拾到一車回收物,清洗後便交到回收點。她說過往只會拾飲品罐、紙皮等較高價值的廢物,交到私營回收店賺錢,而近年她多了拾膠樽、雜膠及玻璃樽等,並交到綠在區區回收賺積分。玉姐說每日大約得到300分,積少成多下帳戶已有60多萬分,進身「小富戶」。她會用積分換鹽、豆奶,以及換超市禮券等。
隨着「綠綠賞」全面電子化,積分只能換「易賞錢」或「Carbon Wallet」積分,前者積分可在逾500間超級市場和零售店使用;後者則能換取免費港鐵車票和本地生態遊。玉姐擔心,近年易賞錢取消實體卡後,已遇到技術困難,過去的積分已不懂使用,恐怕未來回收所得的微薄獎賞亦能難使用,笑言全面電子化後「就失業」,希望署方能保留實體禮品的選擇。
79歲的姬姐雖較願意學習新科技,亦曾到綠在區區查詢,獲職員講解具體使用方法,但坦言「轉個頭就唔記得」。她又說,綠綠賞轉換積分亦有限制,包括易賞錢每月僅能兌換3,000分,能換的禮物亦「不划算」。最高峰有14萬積分的她因「綠綠賞」電子化,最近趕在取消實體禮品前,到綠在區區換現金券或生活用品。
關注使用者權益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耀齡薈計劃主任呂家進表示,長者在適應使用電子產品並不容易,絕非「幾個按鈕」這樣簡單,要花長時間學習。他擔心綠綠賞電子化後,回收點職員未必能花時間逐步教長者使用手機程式,亦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工作量。
環保署最新指,綠綠賞約106萬個用戶中,87%已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可無縫過渡至全面電子化。換言之,至今有近14萬人仍使用實體卡。「綠在區區」職員亦會協助市民安裝手機應用程式及示範兌換功能。至於少數沒有智能手機的市民,其現有的實體積分卡不會被取消,他們可以在指定的「綠在區區」登記並繼續換領禮品。
綠惜地球助理項目經理陳永傑質疑,署方未公布指定地點資料,若網絡過少仍可能「得物無所用」,認為應雙軌並行,維持換實體禮品及電子積分兌換,亦可增加八達通回贈選項,「實實在在」吸引市民參與回收。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