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研人工智能 一APP盡知致敏成分 奪消委會比賽冠軍
食物敏感的危害可大可小,誤服、誤觸致敏物質隨時不適數天,甚至會致命。之不過,食物標籤良莠不齊,廠商或只以極細的字體顯示,或只有英文標示,令消費者難細讀,了解包裝食品中的成分。有中學生因自身的致敏經歷,立心研發人工智能(AI)食物標籤辨識程式,令致敏成分「一掃即知」,方便消費者選購合適的食物「避免中伏」。這個程式亦令他們獲得消委會「消費‧智專研」專題研習比賽初級組的冠軍。
天主教培聖中學的4名初中生去年底訪問50名同校同學及進行10個深度訪談,發現約70%受訪者選購包裝食品時只看口味、品牌及價錢,甚少留意食物標籤。而提到一般標籤字體細而密,不方便消費者閱讀,只有已知有食物敏感的人才會較審慎,看標籤之餘,亦會主動問職員食物有否含致敏源。葉相言指,他對菠蘿敏感,有時一不留神都會「中伏」,在一次選購果汁時,見到包裝並沒列出菠蘿圖案或字眼,飲用後全身卻出現紅疹,細仔再看成分才見到細字寫上含菠蘿成分。他其後更發燒要請病假兩天,大嘆當時「苦不堪言」。
此經歷啟發他們研發程式,用家只要在手機打開程式,拍下食品上的成分表,不論任何語言,AI便會即分析當中的致敏成分,包括一些食物添加劑內的致敏源。程式亦能透過額外裝置,讀取RFID晶片訊息,只要生產商貼上致敏源資料,用戶便能「一拍」即知相關資訊。而溫梓良則提到,知名服裝店已應用相似技術,方便消費者自助付款,認為包裝食物亦可參考,提高透明度。
另一方面,港人熱衷北上消費下,本地特色餐飲、零售商戶處於困境。為令港人「回流」及吸引假日足不出戶的長者多出外探索香港,聖保祿學校4名女高中生設計出手機程式「TRAVI」,用戶輸入出遊喜好後,AI便會協助規劃個人化的行程。她們稱程式主要針對長者,指老友記一般較空閒,亦會較喜歡四處遊覽。項目最終獲同一專題研習比賽高級組亞軍。
同學們舉例,若長者想帶孫仔孫女懷緬「老香港」,系統會推介去灣仔太原街,因附近玩具老店林立﹛長者能介紹舊時經歷之餘,孫仔孫女亦能親身感受,亦可即買玩具回家。用戶到訪推介的地點後,即可獲贈她們手製、具香港特色圖案的麻雀,例如公仔紙、竹蜻蜓麻雀等收藏,為行程留下實質的回憶。
學生彭紫悠分享稱,近年經濟環境較差,即使她只是中學生,學業上不太受影響,但經營家族生意的父母經常在家中大呻市道欠佳,令她很擔心,希望能為香港「出一分力」,令更多人放假時多出遊、多消費,振興經濟。鄭天昕則指,「香港唔係真係咁少嘢玩,只係我哋唔知」,期望在多介紹及提供麻雀的誘因下,港人能多出外體驗不一樣的香港。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