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糧價漲荷包傷 半數基層寧縮食棄營養
香港是富裕的繁榮都會,但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亦令貧窮族、低收入者左支右絀,有調查發現,42.8%受訪基層人士指食物佔其家庭總支出約四成,近80%受訪者指食物價格上漲對其購買決定有顯著影響,近半受訪者因此減少購買次數、更有超過一半受訪者買食物時難以兼顧營養。調查團體坦言,長幼食物缺乏營養,不利公共健康,促政府研究並籌劃專款專用,設立針對食物補助的電子券,精準補貼市民購買新鮮蔬果、蛋奶等高營養價值食品。
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昨日公布本年度「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結果,團體於今年6至7月,訪問了358名低收入家庭成員及長者,受訪者中近六成半為60歲以上長者,約五成半家庭月入低於1.5萬元,近八成居於公屋或分租單位。
受訪的42.8%家庭中,食物開支佔其家庭總支出超過四成。近八成受訪者直言,價格是選擇食品時最看重的因素,其重要性遠超食物營養價值,而今年選擇營養價值的受訪者佔50.6%,較去年下降約10%,反映營養成為市民最先犧牲的選項。被問到如果未來食品價格持續上升會如何應對,45.3%受訪者選擇犧牲食物的質量和數量,選擇減少其他方面開支以維持飲食水平的,僅有11.2%。有62%受訪者表示食物開支較去年上升。
調查續指,57.5%受訪人士經常留意特價、55.9%的人轉買平價貨品,有49.4%受訪市民減少購買數量或降低購買頻率,反映基層市民不但精打細算度日,不少人更直接面對「吃不飽」的困境,情況反映社區有潛在飢餓情況。
食德好項目經理盧珏珊表示,在金錢壓力下不少市民會減少進食導致營養吸收減少,長遠影響其健康,因此建議政府發放專門補助,如盡快開展對低收入人士營養食品津貼的研究,參考醫療券做法,提供電子券補貼其購買新鮮蔬果、蛋奶等高營養價值食品。
此外,呼籲商界合作,設立「惜食專區」,減少臨期食物浪費,為市民提供購買優惠。同時亦呼籲社福界從「派飯」走向「派營養、教知識」,開辦更多切合基層需要的烹飪及預算管理工作坊,教會市民如何以有限預算烹飪營養菜式。
而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戴沛權則表示,預計全球人口增長會於2050年才達致頂峰,糧食需求會進一步上升,但現時糧食供應與溫室氣體問題形成惡性循環,種植糧食及飼養牲畜會釋放溫室氣體,而溫室氣體又會影響糧食產能,因此食物價格將會進一步上升。就此,本港作為主要以進口解決糧食需求的地區,應透過減少食物浪費來有效管理本地的整體糧食需求。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