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華景氣弱挑戰大 中港股市須發力
內地最新公布的7月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和零售數據顯示,3大引擎增長齊放緩,說明下半年開局景氣轉弱。中美經貿談判雖已延長90天,但面對內部需求轉弱,單靠出口增長支持,不是辦法。當局得設法加大財政及貨幣政策力度,穩定市場需求;而更有力提振市場信心之法,是激活中港股市,支持中國資產估值可惠及企業融資,創造的財富效應亦帶動消費與投資,效果比補貼消費或貸款利息來得更直接收效。
事實上,如今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獲美國總統特朗普視為需要「尊重」的勁敵,變相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經濟實力。不過,相比美國有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相對落後,這些年一直進行改革,以鞏固好保障金融系統穩定的「長城」。面對如今當局的財政及貨幣政策不斷出台,但經濟仍在減速,說明需要有新手段來提振內部需求,就是透過發揮資本市場潛力,釋放中國資產估值。
畢竟,如今內地房地產市場只能求穩,中國資產價格若持續不振,要鼓勵投資,催谷消費,如逆水行舟,皆因居民與企業擔心資產價值縮水,又擔心就業與景氣影響收入穩定,只得減少消費與審慎投資,就連最具消費潛力的中產也變得慳家、寧儲蓄不花錢的話,刺激內需從何談起?
要催谷消費與投資,財政補貼手段終有限度,就如汽車消費補貼,斷不會每月換車吧?補貼消費貸款利息,但本金還是要還吧!要化解內需不足,更有效是撬動創價增值的引擎,但樓市仍水深火熱,此路不通;設法讓資本市場起動,配合創新產業發展,則成可行之道。
近日內地A股已有「起航」的迹象,港股雖受本地商業房地產市場不穩的負面影響,但北水創紀錄的單日淨買入支持下,仍維持大漲小回格局。中港資金的良性互動機制順暢高效,增強內外資金的信心。接下來要做的是,藉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創新產業的發展,激活資本市場,吸引更多內、外資金參與,釋放中國資產的合理價值。當外資能在華找到生財出路,當居民可透過資本市場穩健理財和合理增值,提振投資與消費便事半功倍,屆時有助房地產市場加快走出窮巷,化解製造業內捲問題,則整個內循環始有盤活重生的希望。
當然,過去內地資本市場經歷過多次「一放即亂、一亂即收、一收即死」的惡性循環,好不容易再重新站起來。經歷深度改革後,中國金融已站在新賽道的起點。中國經濟要升級改造,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可能沒有資本市場發展的配合,未來必然要更好地配合財政及貨幣政策,有一番大作為。
綜觀中美關係,在特朗普主政下,只有靠一個「利」字來維繫。美國金融、科技底子更強,關門自吹自擂不能「生金」,要有中國這個高增長大市場來體現產業效益,才能成就美國經濟更美好的明天。所以特朗普接受中美經貿談判可以慢慢認真傾,不如歐、日等沒協商餘地。那接下來,就得看中國如何發揮市場優勢,為中美共存發展找到新平衡點。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