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特斯拉連兩季銷量重挫 小米、比亞迪攻佔主場
《日經中文網》上週五(7月4日)報導,中國電動車企業正逐步蠶食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的全球市佔。其中,小米汽車雖僅於一年多前進軍電動車市場,卻已在成本效益與車輛性能方面展現強勁競爭力,成為特斯拉潛在的真正威脅。
特斯拉在本月2日公布今年第二季財報顯示,全球交車量年減13%,降至384122輛,連續兩季出現雙位數跌幅。報導指出,儘管特斯拉於今年1月推出主力車型ModelY的升級版,但自2023年以來未有新車型問世,產品線逐漸顯現老化跡象,使得銷售動能難以提振。
中國市場方面,特斯拉截至今年5月已連續8個月出貨量下滑;在歐洲則是出現連續5個月銷售下跌、5月銷量年減達27.9%,與同月歐洲電動車市場整體銷量年增27.2%的趨勢呈現明顯反差。
與此同時,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在全球純電車銷量上超越特斯拉,躍升為全球第一。據日本汽車產業調查機構MarkLines資料,比亞迪「海鷗」車款4月全球銷量更超過特斯拉ModelY。
而去年才推出首款純電動車的小米汽車,在今年6月下旬正式發表第二款車型「SU7」,並開放預購。該車款定位為中型SUV,與特斯拉ModelY屬同級競品,但售價更具競爭力,續航力也高出約40%,整體性價比優於ModelY。
報導指出,小米在駕駛輔助技術方面也已迅速追上特斯拉。SU7搭載的駕駛輔助系統導入人工智慧(AI),可提升在高速公路與一般道路的行駛精度。相較創業20年的特斯拉則在今年6月才於美國推出首款應用AI的自動駕駛計程車。
報導進一步分析,小米對特斯拉的威脅不僅來自技術本身,更在於其跨界整合的商業模式。小米結合智慧手機經驗,建立起「硬體銷售+軟體訂閱」的獲利模式,透過App服務進行後續變現,這是特斯拉目前所欠缺的商業策略。
然而,中國車企急速發展之際,美國近年雖以加徵關稅、限制高科技出口等手段進行遏制,卻反而促使中國企業強化自身供應鏈韌性。報導提及,中國車企的優勢在於完整的本地供應體系,尤其是在主導純電動車成本結構的動力電池領域,全球六成以上的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中國也為因應美方加強制裁措施而開始限制稀土礦出口,而此舉預料將對美國車企研發與生產造成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