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鴨靈號70周年|化身海上博物館 介紹香港漁業史
全港最古老的中式帆船「鴨靈號」,三個鮮紅色的帆,成為維港的標誌,不論市民或遊客都對它有深刻印象。有巿民說,「鴨靈號」承載著豐富的香港歷史,有相當吸引力;有澳洲旅客則說,「鴨靈號」在昔日和現在都代表香港,形容在船上了解香港漁村歷史的整趟旅程非常出色。
「鴨靈號」在1955年建成,是本港唯一仍然恆常航行的古董帆船,今年踏入第70個年頭,船公司計劃將船艙內部變成一座海上博物館,介紹它由漁船演變成觀光船的歷程。船上掛有昔日漁民打魚的工具,亦展示「鴨靈號」轉手予英國商人後的「出世紙」,即是名牌;木柱就張貼了資料板,以中、英文,圖文並茂介紹香港漁業歷史。乘客登船後可試戴漁夫帽,更加可以在船艙兩側掛上彩色祈福牌,將願望傳達給水上人信奉的媽祖。
曾被颱風吹至沉沒 乘客可觀看打撈後的復修影片
2014年颱風「海鷗」吹襲期間,「鴨靈號」一度沉沒,經打撈後部分配置無法再使用,其中舊有的警示鐘和船身木條,現時就在海上博物館展出;而新設的警示鐘,則展示舊時代船隻的溝通方法,船上亦保留象徵船主身分地位的銅製排氣喉。船公司董事鄧添穩表示,復修期間只是將原有的睡房改建成洗手間,希望盡量保持原貌;乘客只要掃描船上二維碼,就可以觀看復修影片。
他又指,以往較少在「鴨靈號」上介紹香港開埠前後的歷史及漁民文化,希望日後透過導賞環節宣揚香港故事,令旅客有更深刻和另類的體驗,展現這艘帆船承載的「獅子山精神」,同時擺脫「觀光船」的既有印象。
不限制鴨靈號用途 考慮所有可能性
鄧添穩說,新冠疫情過後,「鴨靈號」經歷了逾一年才恢復恆常航線,認為現在是時候轉型,「做好可以做的工作」。他又表示,「鴨靈號」營業額一直有增長,今年上半年收益亦較往年多。至於未來會否維持多元發展,他指以往曾與學校合辦教學活動,亦曾有歌手在船上表演,強調不會限制「鴨靈號」的用途,會考慮所有可能性,最重要是創造巿場接受的新產品。
另外,「鴨靈號」今日起至9月底推出特別優惠,香港身分證持有人可以70元購買船票,登上每日下午4時半的班次參觀,每日名額34個。公司會視乎活動反應,考慮延長或加開優惠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