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台灣再成為全球照護制度的典範? 邱文達:從健保走向3層次全民保險
台灣現在的健保制度奠基於2013年上路的「二代健保」,二代健保的第一任總舵手、衛生福利部首任部長邱文達,曾經是在手術台救一個是一個的神經外科醫師。後來他展現宏觀改革長才,在意外事故防治、醫學教育、醫院管理、國家政策等面向,發揮守護眾人生命的影響力。卸任部長後這10年,邱文達在美國管理醫院同時關心台灣,他投稿《康健》分析當前困局的出口,是健保必須走向下一個階段…
台灣的全民健保自1995年開辦以來,被譽為全球最有效率的醫療保險制度之一。全民覆蓋、低費用、高滿意度,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成就。
然而,隨著人口老化與醫療利用增加,健保體系已經出現沉重壓力。自2017年起開始出現虧損,近幾年均須公務預算補助,健保安全準備財務吃緊,醫護人力短缺及各種現象接連浮現。
另一面,雖然政府自2017年起推動長照2.0、近將啟動長照3.0,努力建立完善的照顧體系,但長照制度至今尚未達成WHO倡議的「全民覆蓋」水準,也未獲得如同健保那樣的國際認同。
財務來源仰賴稅收支撐,而我國賦稅負擔率佔GDP比例只有14.7%,遠低於北歐福利國家(丹麥、挪威、瑞典)的33~42%及長照保險國家(日、韓、德、荷)的21~25%,因此財務結構性困境將逐漸顯現。
同時,根據健保署與長照管理平台的觀察,長照對象的醫療使用量在健保體系中占有不容忽視的比重,顯示出醫療與照顧2大制度之間,雖然服務對象高度重疊,卻分屬不同的財務與管理系統,不僅造成資源重複投入,也影響整體服務效率。
這些制度上的差異與重疊,正呼喚我們推動一場具前瞻性的整合改革,逐步建構涵蓋醫療照護、長期照顧及預防保健的「3層次全民保險」。唯有建立完整連貫的終身健康保障體系,才能真正回應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病化帶來的挑戰。
第1層次:全民健保
全民健保制度是台灣人民健康的基礎支柱,也是全球公認的成功典範。未來應強化其在重症治療、急性醫療與慢性病控制的角色,並透過分級醫療、合理給付與健保資料整合,提升整體效率與永續性。
第2層次:長期照顧保險
目前的長照制度仍屬於稅收福利制,資源有限、給付不穩。建議從長照3.0遂步增加覆蓋率,再邁入長照保險制度,以保費制分攤風險,讓長期照護成為一項可預期、可信賴的社會支持。保險制度也能與家庭照顧結合,支持照服人員與照顧者雙方,減少外籍看護依賴,強化本地照顧人力體系。
第3層次:預防醫學與生活型態醫學
真正永續的健康制度,不能只關注治療與照顧,更要預防疾病的發生。第3層次應整合預防醫學、健康促進及生活型態醫學,讓國民從年輕時就培養健康行為,減少未來醫療與照護成本。此層次也應結合社區、公共衛生與教育系統跨部門合作。
3層次整合為一體,即可實現「從治療到照顧,從疾病到健康」的全人照護願景。
智慧整合,調整財務結構
目前健保費率為5.17%、補充保費為2.11%,建議若分階段提升費率至6.5~7%(需突破法規上限6.0%的限制)與補充保費至3~3.5%,即可同時支撐整合後的醫療與長照雙重保險制度,即便如此,仍低於OECD多數國家(平均為9~11%)。
這並非單純的增加費率與補充保費,而是以智慧調整財源,換取制度穩定與社會信任。尤其是在長照使用者中,有高達31%是由外籍看護工照顧,反映出台灣缺乏結構化、在地化照護人力。若能以長照保險制度建立專業照服體系,將有效減輕家庭負擔並創造照護就業。
台灣,可以再次成為世界典範日本自2000年推行「介護保險」制度,已滿25年,近年亦因財務壓力與高齡人口劇增,開始研議與全民健保的整合。這正是世界照護制度改革的趨勢:由分軌走向整合,邁向全人化。
台灣曾突破困難完成醫療與社福的整合,2013年設立「衛生福利部」,將衛生與社會照顧資源納入同一治理架構。如今,也正是我們推動健保與長照保險整合的時機。
若能成功實施3層次全民保險制度,台灣將再次走在全球健康政策的前端,成為高齡化社會下的制度典範。
這是一項艱難但值得的改革,當年我們成功推動全民健保,今天,我們建議讓「健康、長照與預防」3位一體,守護我們與下一代的全人健康。
(本文作者邱文達為衛生福利部首任部長、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美國AHMC醫療集團共同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