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佛山累計逾2600宗確疹 世衛警告或大爆發
世界衞生組織(WHO)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發出全球警報,警告疫情或會大規模爆發,呼籲各國緊急採取預防措施。內地方面,廣東佛山為疫症重災區,佛山市至今累計報告2659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個案主要集中在順德區。
最先出現病例的佛山樂從鎮騰沖社區,至今有230多宗個案。當局已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統籌全市醫療資源。現時指定53間醫院為定點收治機構,合共準備超過3600張設有防蚊隔離設施的病床,專門收治輕症患者。截至目前,暫無重症報告,當局計劃未來擴充容量應對需求。
順德區一間醫院至今接收逾400名患者,病床一律加裝蚊帳,以防患者再被叮咬。該院感染科主任林群指出,基孔肯雅熱患者的關節痛集中在手指、手掌、腕關節及踝關節等小關節,較少波及大型關節如髖關節及肩關節。患者蒙先生表示,自17日晚上開始感到手關節疼痛,驗血後證實感染病毒。
佛山新增35間醫院開展病毒核酸檢測,並儲備足夠檢測試劑,同時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當局每日早晚在爆疫地區進行滅蚊工作,並向居民派發蚊香及殺蚊劑、清理蚊蟲滋生源。多個區縣亦發布《告全體市民書》,呼籲市民積極清除積水及蚊蟲滋生場所,參與防疫。
世衛組織蟲媒病毒小組負責人迪亞娜・阿爾瓦雷斯(Diana Rojas Alvarez)表示,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估算全球約有56億人面臨感染風險。她指出,留尼旺島(Réunion)、馬約特島(Mayotte)及毛里求斯(Mauritius)今年均爆發疫情,其中留尼旺島三分之一人口疑受感染,法國及意大利近期亦錄得輸入及本地病例。
阿爾瓦雷斯指,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傳播,帶毒蚊蟲多分布於熱帶地區。世衛目前正協助各國加強實驗室診斷、醫療系統及疫情監測,預防大規模爆發。
香港方面,衞生防護中心指,本港自2019年11月起未錄得基孔肯雅熱個案。今年截至目前亦無確診。不過,因應鄰近地區疫情升溫,中心已召開跨部門會議檢視防蚊措施,並提醒市民預防蚊叮,尤其在清早和傍晚高峰期。中心重申,香港雖無埃及伊蚊,但本地常見的白紋伊蚊亦可傳播病毒。
基孔肯雅熱的病徵與登革熱相似,病人通常會出現發燒和關節痛。其他常見病徵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紅疹。大部分病人可以自行痊癒,但個別病人的關節痛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基孔肯雅熱的死亡率一般較登革熱為低。目前基孔肯雅熱無疫苗或特效治療藥物,治療以舒緩症狀為主,包括退燒止痛及補充體液。防蚊滅蚊及避免蚊叮為最有效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