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缸經|說比亞迪是「車圈恒大」是零尊
國家級品牌比亞迪,在今年5月底又發動減價戰,人民日報馬上發文狠批「莫要扭曲商業邏輯以價格戰追求短期市值和股價」;再早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指汽車行業已出現「恒大」,但比亞迪又自行衝出來反擊指「車圈恒大」不存在;「零公里」二手車問題,又傳言商務部召集比亞迪為首的一眾車企商討問題。總之近日比亞迪負面新聞不斷。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莫過於比亞迪是否「車圈恒大」。因為比亞迪在中國車企中規模數一數二,恒大爆雷令中國民間經濟陷入停頓,消費降級,如果比亞迪爆雷,雖然對市民影響力不如恒大,但其產業鏈亦涉及數十種供應商,後果仍然不堪設想。
如果看比亞迪的財務報表,會感覺這公司營運確實不錯,2024年毛利率接近20%,純利率5.2%,跟蔚小理吉利比較都排在前列。但再細分數據,就非常有趣了,2024年比亞迪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分部營業額約6,174億人民幣,此分部主要收入肯定是汽車,因此當全是銷售汽車收入。根據萬得數據,比亞迪2024年售出427萬輛汽車,因此平均每輛車售價約14.5萬元人民幣。以同樣算法,2023年此分部營業額4,834億人民幣,全年賣出302萬輛車,平均每輛車售價約16萬元人民幣;2022年此分部營業額3,247億人民幣,全年賣出186萬輛車,平均每輛車售價約17.4萬元人民幣。2021年此分部營業額1,289億人民幣,全年賣出60萬輛車,平均每輛車售價約21.4萬元人民幣。
看到比亞迪2021至2024年汽車平均售價下跌超過32%,但有趣的是,比亞迪這幾年的毛利率由12.5%上升至19.4%,很詭異吧?當然汽車賣便宜了,毛利率上升,肯定是成本便宜了。2021年年底碳酸鋰價格每噸27.7萬元人民幣,2022年年底碳酸鋰價格每噸51.9萬元人民幣,升了差不多1倍,單車平均售價下降約18%,但當年比亞迪的毛利率竟然由12.5%升至15.5%?而2022年至2024年,單車平均售價下降約16%,佔新能源車成本約40%的碳酸鋰價格由2022年年底51.9萬元人民幣,2024年狂跌85%至只有7.5萬元人民幣,毛利率竟然才升4個百分點?
為了進行測算,必須先計算電池成本跟碳酸鋰的比例。如果以2021年作為基礎,當年汽車平均單價21.4萬元人民幣,毛利率12.5%,換算出來汽車成本約18.7萬元人民幣,佔40%的電池成本約7.5萬元人民幣每輛,以當年年底的碳酸鋰除出的比例約27%,由於汽車電池重量約200至600公斤,所以比例上可信。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以27%這個比例做測算,2022年單是電池成本就差不多14萬元,已佔當年平均每輛車售價約80%,怎做到毛利率提升3個百分點?
當然有一個可能是,比亞迪自給自足了,2021年年報中,比亞迪公布了持有青海鹽湖比亞迪資源開發有限公司49%股權,該子公司業務是鹽湖鋰資源的開發及碳酸鋰的生產、 銷售,2022年除持有青海鹽湖外,也增加了持有5.11%的盛新鋰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業務也包含碳酸鋰、氫氧化鋰、氯化鋰等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2023年只剩下盛新鋰能集團;2024年沒公佈。當然比亞迪在2010年出資約2億元人民幣,收購了西藏礦業控股子公司西藏日喀則紮布耶高科技鋰業有限公司18%股份,按照2024年財報顯示,其股權投資增加至4.85億元人民幣,換算出來約43%股權。問題是相關鋰業公司比亞迪都沒有全面控股權,子公司也不可能免費協助比亞迪,最多只能便宜一點,但仍難解釋比亞迪的毛利率之謎。
而且另一個應付款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問題。雖然去年底比亞迪坐擁1,549億元現金儲備,又成功配股融資433.83億元港幣。但「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高達3,866億元人民幣,不單約一半營收,其一年內應付賬款佔2,404億元人民幣,其現金儲備及新融資只有不足2,000億元人民幣。其資本負債比率可以達到-36%,因為其定義的分子是總借貸,並沒有包含應收款,可算是把財務玩得出神入化。
6月中比亞迪宣佈將供應商支付帳期統一至60天內,對供應商當然是喜訊,不過宣佈是宣佈,付款是付款,是兩回事,2025年中報是不能看出有沒有兌現承諾,且看明年的2025年年報吧。不過提一提大家,比亞迪2024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334億元人民幣,按年下跌21.3%,是2016年以來首次下跌。加上傳出比亞迪減產,消息說通過取消夜班來削減內地產量,部份工廠產量減少三分一以上,至少4間工廠的產能被削減。此外,比亞迪暫停了一些新建產線的計劃。作為靠捲來高速發展的企業,一旦失去動力,又有大量隱形債務,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下降,加上難明的帳目揭示出奇怪的經營邏輯。這個問題是比亞迪特有,為表尊重,任何人都不應稱之謂「車圈恒大」。
金缸經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