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200年蓋6862水壩 蓄水重量讓兩極位移
[NOWnews今日新聞] 自1835年以來,人類建造了將近7000座水壩,有研究指出,過去兩個世紀以來,人類在水壩中蓄積的水量已多到足以填滿兩次美國大峽谷,重量更能使地球的極點稍微偏離其自轉軸,這段時間以來共偏移了約113公分。
綜合外媒報導,地球最外層的地殼位於熔岩地函之上,當地球表面的重量重新分布,例如冰蓋擴張或縮小時,會導致地殼相對於地函移動,同時改變地球兩極位置。可以想成把一團黏土黏在正在旋轉的籃球上,為了保持動能,帶有黏土的部分會稍微往赤道方向偏移,遠離旋轉軸。若這種情況發生在地球上,地殼發生偏移,南極北極的位置有所改變,這種現象便稱為「真正極移」(True polar wander)。「真正極移」是指一個固體的行星或衛星,因對其自轉軸的旋轉,導致北極和南極的地理位置發生「漂移」。
哈佛大學團隊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一項研究指出,自1835年至2011年期間,人類建造了6862座水壩,導致地球兩極總共偏移了約1公尺,同時使全球海平面下降了21毫米。而這些水壩總共蓄積的水量,足以填滿兩次大峽谷。
研究作者指出,這項結果顯示人類活動又以另一種方式對地球產生了影響。雖然極地偏移的幅度很小,但這項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理解,如果主要的冰川與冰蓋因氣候變遷而融化,極地將如何移動。
研究主要作者瓦倫西奇(Natasha Valencic)指出,「當我們把水困在水壩後方時,不僅是讓海洋水量減少、導致全球海平面下降,還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分配世界各地的質量。」
瓦倫西奇和她的團隊利用全球水壩資料庫,繪製出每座水壩的位置及其所蓄積的水量,分析從1835年到2011年,水壩所積蓄的水是如何導致地球極地偏移。結果顯示,全球水壩建設造成的極地偏移可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1835年到1954年,北美與歐洲建造大量水壩,導致該地區向赤道方向偏移。北極點因此向東經103度方向移動了20.5公分;1954年到2011年,東非與亞洲建設了大量水壩,使得北極點向西經117度方向移動了57公分。總計從1835年至2011年,極地總共偏移約113公分,其中104公分發生在20世紀。
瓦倫西奇表示,「我們不會因為極地移動了一公尺就進入冰河時期,但這確實會對海平面產生影響。」研究也指出,在預測未來海平面上升時,必須將水壩蓄水的因素納入考量。20世紀全球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約1.2毫米,而人類卻將其中約四分之一的水量蓄積於水壩中,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海平面上升在全球各地的表現並不一致。瓦倫西奇指出,「依據水壩與水庫的建設地點,海平面上升的幾何分布會發生變化。這是我們需要特別考慮的另一點,因為這些變化可能相當大,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