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港大醫學院揭過量脂肪可致肝癌免疫治療抗藥性 倡健康飲食減少危害肝臟
肝癌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五大原因。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導致代謝異常相關的肝癌發生率逐年增加。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合作,揭示肝癌中的脂肪如何對免疫細胞群進行重新編程,使它們功能失常而導致肝癌患者對臨床上的一線治療方案無效。
肝癌確診多已晚期
肝癌的高死亡率主要因為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而且目前的治療方法對晚期肝癌成效不彰。近年來,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是一種新興的免疫療法,革新了癌症治療手段,在多種癌症治療中都表現出較好的臨床療效,因此ICB療法已成為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方案。然而,此治療方案只對約三成肝癌患者有效,而即使臨床反應良好,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也通常不會延長超過一年。肝癌可根據不同病因而分為多種亞型,其中「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相關肝細胞癌」(MASH-HCC)尤為引人關注,因為MASH-HCC患者大多對ICB治療反應不理想,但原因未明。事實上,MASH-HCC是本港及全球增長最快的肝癌亞型,與其他類型的肝癌患者相比,MASH-HCC患者的治療效果通常較差。
助改進聯合免疫治療策略
為解決這一難題,港大醫學院與北大的科研團隊正積極研究導致這些患者對ICB療法產生抗藥性的根本原因。研究團隊發現,腫瘤內的脂肪與微環境中的其他因素(例如GM-CSF細胞因子)會產生協同作用,對免疫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導致它們分化為對患者有害的細胞。
團隊亦觀察到,MASH-HCC 患者與同樣有脂肪肝腫瘤的小鼠模型,體內會產生獨特的中性粒細胞群,而這群免疫細胞能夠分泌一種有助腫瘤生長的因子,幫助腫瘤細胞逃避其他免疫細胞的攻擊,進而增強腫瘤對ICB療法的抗藥性。為證明此觀點,研究團隊嘗試直接清除腫瘤小鼠中的中性粒細胞群或阻礙其發育,結果發現此方法能有效使腫瘤小鼠重新對ICB療法產生反應,從而證實這些中性粒細胞在ICB療法中的關鍵角色。是次研究揭示確定一個潛在的治療標靶,有望改善MASH-HCC患者對免疫治療的抗藥性反應。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寧珖聖教授指出:「我們希望這個研究帶出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對保護肝臟的重要性。對於目前正在與MASH-HCC 作戰的患者來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有助改進聯合免疫治療策略,為改善他們的治療預後奠定了基礎。」
有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Text:Fion
延伸閱讀:
- 消委會眼影報告|5款獲5星滿分:MAC、Giorgio Armani、excel等|測試:8成霜狀和液狀眼影檢出可致敏重金屬
- 【消委會網購寵物】網購寵物或存健康風險 調查:逾9成網購貓狗欠缺針卡
- 【消委會推薦食油】食油評測近6成含基因致癌物|21款總評達5星滿分名單
- 【消委會衣物清香珠測試】全部12款樣本檢出致敏香料 附品牌產品名單
- 【消委會嬰兒護臀膏報告】4款不含致敏物安全名單推介:mustela、法國貝兒等|醫生教你尿布疹預防及處理方法
- 【消委會推薦染髮用品】16款染髮用品含有害致敏物 9款獲5星滿分推介
- 【消委會推薦滴雞精/雞精/熬雞精/素滴雞精】1款含致癌物 9款總評達5星滿分名單
- 【消委會推薦行李箱】6款行李喼牌子總評4星或以上
- 【消委會推薦成人紙尿片】測試防漏表現/回滲/化學物質 5款總評達5星名單
- 【消委會推薦卸妝液】8款卸妝液效能高 SHISEIDO、MUJI等獲5星推介名單
- 【消委會推薦咖啡】逾9成半咖啡含基因致癌物 7款總評達5星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