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鬥平內捲非出路 提質增值淘汰賽
中國經濟面對內外複雜困境,供應大於需求,企業生意不易做,即使是大型平台經濟企業,或是汽車企業,不得不加大減價促銷力度,致「鬥平鬥爛」的趨勢,最終恐激化通縮,打擊信心。這種被稱為「內捲式」的競爭,被官媒嚴厲批評,強調要整治不合理降價行為,規範市場秩序。企業生意好,有錢賺,誰願意降價銷售?面對環境轉變,企業既要積極改革,提質增值開拓市場,政府的角色是加大力度改善營商環境,並確保汰弱留強的市場化進出機制運作有序,始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
「內捲」的出現,意味經濟增長放緩,市場供大於求,企業要拚現金流,只有減價促銷,但大型企業議價能力較大,大的鬥得爛,小的更沒有生存空間,這牽涉的不僅是公平競爭問題,更不利新經濟時代的企業創新。
中美貿易談判結果如何,至今尚不明朗,惟中國製造與出口業的壓力愈來愈大,即使要加大推動非美市場出口,也需要時間。貨品出海受阻,產能過剩日益嚴重,就只有留在內地加大促銷,非但只是中小企生存艱難,即使是大型企業,都得加大減價促銷力度,甚而利用資本優勢將戰線擴大到其他行業,見到外賣、旅遊平台競爭都呈白熱化。再觀汽車業,上月有龍頭企業帶頭減價促銷,「內捲」惡化的情況令人擔憂。最怕是「賤物鬥窮人」,激化通縮,進一步打擊商業景氣與市場信心。
為此,內地官方高調批評「內捲式」競爭,認為無序拚價戰、同質化競爭等,將會削弱行業整體競爭力,破壞產業發展生態,阻礙國內大循環,故促使企業銷售行為理性,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創造更公平、更有活力的環境,讓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以汽車為例,本身是高價耐用消費品,不會用一、兩天或一、兩個月就丟棄,即使是政府長年提供財政補貼促進汽車消費,終有一日遇到飽和點。車企為保生產規模效益,保資金流運轉,並抵銷出口不順暢壓力,加大內銷力度,減價促銷。理論上,即使政府煞停減價戰,並未能解決問題,畢竟若市場資源得不到優化,最終整個行業都落得「攬炒」境地。
是故,行政治理「內捲」的核心,不僅是不容許企業不合理減價,而是在藉此穩定市場秩序的同時,設法改善營商環境,降低成本,刺激需求,疏導過剩產能,鼓勵企業提質增效,競爭力不足的業者退出,市場化運行有序,整體行業、市場以至經濟始能實現高質發展。
談到「內捲」,香港亦開始有類似情況,尤其消費市道面對港人北上等問題。可要中小企業「創新」開拓新市場、新商機,並不容易。港府除了口喊「鬥平非出路」之外,得認清身處這個大國博弈的年代,不可能繼續過去天下太平盛世不作為庫房也可豬籠入水的「躺平」治理方式,得主動多作為,革新行政提升市場效率,優化核心產業強化戰略布局和資源運用,構建更有利的營商環境,始能實現提升綜合競爭力,以保經濟不失。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