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輔助電商的內部單位,AWS 憑什麼成為亞馬遜最會賺的小金雞?
股票交易分秒必爭,毫秒之差可能讓投資人錯失良機,「你現在看到股價是 20.18,下單時忽然變成 20.2,那就有爭議了。」AWS 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王定愷用這個例子,說明雲端服務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從 Netflix 追劇不卡頓,到手機銀行隨時轉帳,再到外送平台精準媒合,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便利背後,都靠雲端運算支撐。以前企業要應付流量高峰,必須買很多伺服器備著,但平常可能只用到 20%,不符合成本效益。現在,企業可以需要多少運算能力、就租多少,像開水龍頭一樣,這就是 AWS(Amazon Web Services)提供的服務。
AWS 如今掌握全球 32% 的雲端市場,從新創公司的手機 App 到跨國銀行的核心系統,全球有數百萬企業仰賴 AWS 運作,穩居雲端服務商龍頭。2025 年第一季,AWS 創造了 292.7 億美元的營收,成長 16.9%,堪稱亞馬遜(Amazon)最賺錢的「小金雞」。
AWS 原本是協助亞馬遜的內部單位,從前它的任務很單純:確保亞馬遜的全球電商平台穩定運作。是什麼讓一個成本部門搖身一變,成為改變全球商業模式的關鍵力量?
不創新才是最大的風險!AWS 從內部單位蛻變為新業務的契機
王定愷在英特爾(Intel)工作 12 年,又在 AWS 待了 8 年,親身經歷並觀察到市場的思維轉變。「在 Intel 時代,我們相信 Time to Market equals Time to Money,準時上市保證賺錢,」他回憶。那是個講究規畫、協調、經驗的年代,英特爾因此投注大多心力於確保新產品上市時萬無一失。
但進入網路時代,遊戲規則完全改變。「現在換新手機,大家會說用起來都一樣,為什麼要換?」王定愷觀察,光靠準時推出新產品已經無法保證成功。「如果把過去的成功經驗硬套到未來,又孤注一擲、賭很大的話,失敗風險更大。」
亞馬遜的做法截然不同。每年各部門都必須提出「Think Big」計畫,構思突破性的創新。如果想得不夠大,「這叫 think small,business as usual,你就是一直做原來的事,這不行。」
鼓勵冒險的文化,讓亞馬遜從電商跨足到各種看似不相關的領域,Kindle 電子書、Alexa 智慧音箱,甚至計畫發射 3200 多顆衛星。AWS 的誕生也是這種文化的產物。2006 年,有人提出把內部 IT 服務對外開放的想法,公司沒有因為「我們是電商公司」而否決。
這種「內服外用」的策略,讓 AWS 快速累積豐富的服務。除了用來支撐內部電商平台購物尖峰的運算能力,變成企業租用的雲端資源,另外還有原本用來過濾假評論的 AI 技術,2022 年 (幫亞馬遜電商平台嗎) 擋掉 2 億多則惡意內容,現在成為 AWS 對外提供的 AI 服務。每個內部的創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營收來源。
「很多台灣公司看起來很保守,其實賭很大,」王定愷說,「因為不去探索就是最大的風險。」在他看來,真正的風險不在於嘗試新事物可能失敗,而在於故步自封而錯失機會。這種思維,正是 AWS 從內部單位蛻變為雲端霸主的文化基因。
比投資人還關心客戶的成長
王定愷分享,AWS 快速成長的關鍵,是「Customer Obsession」(對客戶的執著)。AWS 的服務團隊經常主動為客戶想得更遠,當看到一家新創公司只專注台灣市場時,AWS 會主動建議:「你們的產品很好,為什麼不考慮東南亞?我們在新加坡有機房,在東京有團隊,可以協助你們拓展。」
因為 AWS 採用按使用量收費的模式,客戶用得愈多,AWS 賺得愈多。傳統 IT 服務商賣完設備就結束了,但 AWS 的收入與客戶的成長緊密相連,這種商業模式創造真正的利益共同體,也讓雙方的關係從買賣變成夥伴。「我們很多新創客戶說,AWS 好像比投資人還關心他們的成長。」因為只有客戶成功了,AWS 才能持續成長。
中華電信就是最好的例子。作為台灣電信龍頭,中華電信很早就開始與 AWS 合作、成為重要夥伴。中華電信得以快速推出各種創新服務,例如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顧問與代管服務(MSP)。從前期的使用情境架構規畫、系統遷移,到後續的維運管理、成本最佳化(FinOps)等,等於是提供一條龍的全包服務。透過這種緊密合作,AWS 也能藉此深入了解台灣市場需求。
核稿編輯:王宥筑
延伸閱讀
因員工提案催生 AWS、搭上 AI 浪潮!亞馬遜如何靠「雙向門機制」跨出電商業務?
最高效的會議是「全員閉嘴」!一圖看:亞馬遜如何用「強制默讀法」提升開會效率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