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湖不是天使的眼淚? 背後藏40年前軍官命名故事
嘉明湖位於中央山脈三叉山稜線下方、海拔3310公尺處,不僅風景秀麗,更擁有多重名稱與豐富文化意涵。這座被登山客稱為「天使的眼淚」、布農族稱為「月亮的鏡子」的高山湖泊,其正式地圖名稱「嘉明湖」,其實是源自40多年前兩位軍官姓名中的字。
根據《中央社》報導,這處湖泊外觀呈現橢圓蛋形,晴朗時湖面清澈湛藍,如寶石般鑲嵌在山脈間。由於無出入口水源,湖水平靜無波,加上湖畔地勢空曠、靜謐無聲,景色予人深刻印象。
布農族以口述歷史傳承指出,三叉山與湖泊所在區域曾是族人獵場與族群戰場,湖泊則因能倒映月亮,被命名為「cidanumas buan」,意指「月亮的鏡子」,具有神話與文化的象徵意涵。
時間回到民國66年(1977年),當時政府推行十大建設,其中一項為高山三角點聯測任務。兩位參與任務的軍官,上尉萬嘉慶與中尉沈明佑在執行三叉山測量時,發現這座未命名的湖泊。最終,他們以各自名字中的「嘉」與「明」組合,命名為「嘉明湖」。
萬嘉慶曾在社群平台回憶,當年4月9日與沈明佑共同攜測量儀器抵達三叉山,發現這座地形獨特的湖泊。由高處俯瞰,形如雞蛋,四周空無樹木、景致幽靜,給人強烈的自然感受。測量任務完成後,兩人於4月12日晚間將湖泊命名並記錄於成果報告中,做為「點之記」的一部分。
萬嘉慶表示,自己於民國71年退伍,對於何時「嘉明湖」被正式標註於地圖並成為登山熱點,他並不知情,只對其後的發展感到意外。另據沈明佑表示,兩人當時曾考慮其他命名方式,最後仍決定採用名字中間字來命名,他本人也曾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提及此段經過。
報導也引述林保署台東分署森林育樂科長陳盈源說法,布農族對嘉明湖的稱呼代表族群文化的記憶與神話意象,亦使這座湖泊成為國內外登山者朝聖之地。陳盈源指出,除了官方名稱,山友之間口耳相傳「天使的眼淚」這個稱號早在1970年代便已流傳,而日治時期文獻中則稱其為「三叉池」。
陳盈源呼籲,無論使用何種名稱來形容嘉明湖,都反映了其自然之美與神祕氛圍。每位山友在親身踏上這段登山旅程前,應做好萬全準備,並尊重自然與原住民族文化,才能真正體會嘉明湖的深層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