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世界自殺防治日!全台憂鬱症「就醫率僅27%」 醫曝4不要:別叫他們正向思考
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衛福部今年公布的2023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近年青少年、中壯年自殺死亡率依然逐年攀升,背後多與憂鬱症相關。研究顯示,95%的自殺患者有身心相關問題,其中85%是憂鬱症相關疾患。
然而,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有許多憂鬱症患者並未經過診斷與治療,台灣憂鬱症的就醫率僅27%,而未就醫的原因林林總總,可能是不瞭解憂鬱症而延誤治療,也可能就醫不方便,或是因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而不願意就醫等。身心科醫師周伯翰分享關於憂鬱症你/妳必須知道的事,希望以此能夠幫助患者與家屬,最終迎來痊癒。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給患者的話
1. 憂鬱症不是不知足,也不是想太多、抗壓性不好或是太軟弱,有時候是大腦生病了。
2. 憂鬱症是一個異質性很高的疾病,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包含基因遺傳、人格特質、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甚至內分泌失調,每個憂鬱症患者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個別化治療,很重要。
3. 憂鬱症不是全部吃藥就會好,用來治療頑固性憂鬱症的rTMS也不是萬靈丹,藥物生理合併心理治療,還有周邊支持性的環境是康復的必須三要素。
4. 如果憂鬱症治療一段時間仍無起色,需要思考是否治療方向不對,藥物不對,甚至診斷錯誤,如可能是第二型躁鬱症憂鬱期或是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
5. 除了規則服藥外,規律的生活作息與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避免熬夜、適當有氧運動與維生素D3和EPA攝取很重要。
6. 抗憂鬱藥物主要是幫助身心維持平衡,產生足夠的抵抗力面對眼前的艱難,並不會上癮。
親友最該堅持的「4不原則」
身邊的支持對憂鬱症患者至關重要。周伯翰醫師提出「4不原則」:
(1)不鼓勵:對患者說「要正向思考」常常會讓患者覺得不被了解而心情更糟。
(2)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為何會有憂鬱心情。
(3)不駁斥:面對患者悲觀的話,傾聽表達同理即可,不要反駁都是對方「想太多」。
(4)不干涉:許多患者常因為聽到親友說「吃藥對身體不好」而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復發加劇。
文章授權:名日文化/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 周伯翰醫師
※【姊妹淘 Babyou】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您能夠再給自己一個機會。
※ 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