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左組控股艦隊、右攻CoWoS檢測設備...「齒輪大王」沈國榮逆風交棒,如何聯手女兒打贏轉型仗?
作者 : 曹悅華
圖片 : 攝影/蕭芃凱
人稱齒輪大王的沈國榮,選在經營逆風時,交棒給小女兒沈千慈。
他將心力投入和大集團轉型,瞄準半導體,衝刺3百億元營收。
「有鑑於階段性任務已完成,為加速集團轉型跟資源整合,決定請辭董事長一職……。」7月底,76歲的和大工業(以下稱和大)董事長沈國榮透過一封親筆信宣布,8月15日起將和大董座重擔交給女兒、和大執行長沈千慈,自己轉任和大集團總裁。
消息一出,震撼市場,因為沈國榮決定交棒之際,和大正遭遇強烈逆風。
2022年,和大營收突破7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此後營收、獲利就逐年下滑,今年上半年營收只剩下23.6億元,較去年同期萎縮25%;每股稅後純益(EPS)是負1.91元,連續兩季虧損。
這位人稱「齒輪大王」、一手將台灣齒輪打進全球汽車供應鏈,還成為特斯拉變速齒輪箱零件獨家供應商的老將,為何在公司營運面臨重大挑戰時,選擇退位?
「公司(指和大)必須有人專心管理,我則是要去推動產業控股轉型,幫和大找出新的機會!」沈國榮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直白回應。
沈國榮透露,過去10年來,他已經逐步將和大日常營運事務,交給沈千慈處理,舉凡與客戶、代理商的溝通聯繫到研發、品保,都由女兒決定;他只負責關乎公司營運方向的重大決策,「其實早就可以交棒了,只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
過去兩年,汽車銷量不見起色,再加上今年以來的關稅與匯率夾擊,促使沈國榮面對公司轉型的迫切性,因此決定當機立斷交棒。
沈國榮分析,疫情解封後,國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比重增加,限縮了燃油車銷售動能;另一方面,中國電動車崛起也衝擊了特斯拉銷售,從原本挹注和大營收3成,掉到剩1成,都成為成長停滯的主因。當大環境劇烈轉變,和大不能毫無因應。
「面對轉型,我有不能輸的壓力。」沈國榮直言,在危機之下,自己不能繼續待在「舒適圈」,必須扮演帶領整個集團突圍的指揮官角色,因此毫不猶豫地將和大交給早已能獨當一面的沈千慈經營。
沈國榮的信心,來自沈千慈20多年來為和大立下的種種汗馬功勞。
▲和大集團總裁沈國榮(左)積極投入轉型工作,將和大工業交棒給沈千慈(右)管理。(攝影/蕭芃凱)
20年磨練 養成沈千慈接班路
2000年,沈千慈自美國加州大學畢業時,沈國榮正準備將和大的經營重心,從內銷機車轉向外銷汽車市場,決定在美國設立分公司,就近開拓國際訂單。與父親感情甚好的沈千慈,當時就成了初期僅有四人編制的美國分公司「第一號員工」,身兼業務、倉儲管理等多項任務,「就連堆高機都要自己開。」她笑著回憶。
當年,父女兩人聯手開拓美國市場,可說是合作無間,沈國榮負責在車展前線搶訂單,沈千慈則是最佳支援後勤單位,協助籌備參展資料。
例如為了敲開全球最大車廠通用汽車大門,沈國榮曾兩度親赴底特律,親手遞交傳動軸樣品給採購主管,靠著市價打3折、且品質穩定的優勢搶下訂單,也讓福特、克萊斯勒等大廠開始注意到這家來自台灣的齒輪製造商。一切風光背後,都有沈千慈默默努力的身影。
2005年沈千慈回台以後,負責與客戶、代理商接洽,作為磨練;當沈國榮出國拜訪客戶時,也指定沈千慈作為代班人,負責公司日常決策,考驗她是否有讓同仁服氣的能耐。
「她剛回台,只要我出差,每天都會接到電話,詢問事情要怎麼處理;約莫十年前開始,我出去半個月也接不到一通電話,代表她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沈千慈的成長曲線,貌似大而化之的沈國榮,其實都細膩地看在眼裡,因此早在十年前就認定,沈千慈是接班不二人選。
儘管早已準備好接班,但在危急時刻接棒,沈千慈仍坦言「壓力很大」,因為她預期未來兩年車市會持續低迷,必須想方設法和時間賽跑。一方面持續與客戶談判,適度轉嫁關稅衍生的成本;二方面從內部下手改善生產流程,降低不良率。
有沈千慈扛下責任,沈國榮才能專心站在集團總裁的制高點,思考如何讓有如一支艦隊的控股集團,發揮最大綜效,航向他設定的營收3百億元目標。
併購策略 專挑不賺錢公司
多年來,沈國榮只要發現合適標的,就會積極出手併購。截至當下,和大集團關係企業與交叉持股公司合計十家,除了和大工業以外,還包含華豐、健信、瑞利、高鋒、聚大、達佛羅、邦泰,皆與汽車產業鏈相關,去年合計營收近兩百億元。
「他都喜歡挑不賺錢的公司來挑戰。」一位業內人士觀察,沈國榮經常併購「發生危機」的公司,扮演救火隊角色。
對此,沈國榮坦率回應,自己鎖定的公司,大多與汽車零件相關,具備整合綜效;就算經營曾遇挫折,也有翻轉空間。
他以3月底入主、專攻五軸加工中心機等高階工具機的達佛羅為例,儘管市場因俄烏戰爭而受限,去年營收從全盛時期的26億元,慘跌到五億元,但集團旗下高鋒手握亞洲、中東及中國通路,藉由聯合採購等策略,今年營收有望回穩。
但除了汽車產業,沈國榮也試圖透過機械本業的技術底蘊,跨足半導體設備,希望在成長潛力最強的半導體產業,占據一席之地。
去年底,透過工研院機械所牽線,和大與國內冷卻系統設備商虹宇對接,剛好對方正在尋找做整機設備的廠商,雙方一拍即合,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決定合作,攜手高鋒,搶攻CoWoS先進封裝檢測設備市場。
今年3月,和大持股4成、高鋒與虹宇各持股3成的「和大芯科技」正式成立,選定高鋒在中科的三廠先設立三條生產線。
「新進者 步伐要快兩步以上」
半導體設備,對雄踞汽車業多年的和大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戰場,競爭廠商都是動輒布局2、30年的老面孔,沈國榮自認手中握有哪些致勝籌碼?
「身為新進者,一定要走在市場前面,步伐要快兩步以上!」沈國榮指著眼前四方形的桌子比劃,直言和大芯的機台面積比市面上的產品都小,機櫃式架構卻可以做到十層,容量是競品的兩倍,冷卻速度則能比同業快3倍。
沈國榮也透露,和大芯產品九月將在半導體展首度亮相,近期也將陸續送交京元電、頎邦、華泰等封裝設備廠進行為期3個月的測試,最快明年4月可以正式出貨。若一切順利,第一年即可出貨3百台,創造逾20億元營收。
但沈國榮插旗半導體設備願景,圈內人並不看好。
「隔行真的如隔山!」一名半導體設備大廠主管分析,就算和大芯能順利通過京元電這類封測廠驗證,還是得取得台積電、蘋果等終端客戶認可,預估明年就要出貨,略嫌樂觀。
「確實有可能最後沒辦法取得上游青睞。」沈國榮自承。不過,他認為,想要跨入半導體業,必須透過測試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如果初期就能取得設備廠認同,也能以較快速度介紹給上游客戶,有利於拓展知名度。
這個曾意氣風發打進特斯拉供應的男人,如今選擇在危機中交棒。接下和大重擔的沈千慈,還身兼和大芯董事長,究竟父女聯手能否締造新的高峰,市場都在看。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919配息0.72元?股價21.45破年線能買?達人公式揭甜價:月領股息1萬,本金只要這麼多
砸660萬買40張鴻海(2317),1年大賺192萬秘訣「買了忘記它」!一堂139萬的理財課:認賠學到的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