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首例兔熱病本土個案! 老婦發燒無力、頻尿確診 2類人是高風險群
疾管署今(12)日公布近3年首例本土兔熱病確定病例,是一名南部的70多歲本國籍女性,在7月12日出現發燒、全身無力、頻尿等症狀,先去診所就醫,但症狀未改善又出現寒顫、腹瀉等情況,轉往急診之後確診兔熱病。疾管署提醒,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宿主包含兔子、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等野生動物,尤其實驗室職業暴露及從事野外活動者要多注意,也請民眾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以及避免生食野生動物或畜肉。
疾管署說明,國內自2007年將兔熱病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後,至今共確診3例,為1例境外移入及2例本土;前2例病例分別為2011年自美國境外移入及2021年南部本土個案。
疾管署說明,這名確診個案居住在南部,有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飲食以熟食為主,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亦無從事戶外活動且無動物接觸史,家中無飼養寵物,住家周邊無草叢或工地等風險環境,且未受蚊蟲叮咬。她在7月12日出現發燒、全身無力、頻尿等症狀,至診所就醫,後因症狀未改善且出現寒顫、腹瀉等症狀,再至急診就醫並通報兔熱病,血液培養之菌株經全基因體定序鑑定為兔熱病致病菌,故研判確診。
個案經治療後症狀改善,日前已出院,衛生單位也完成個案住家及周邊環境的消毒工作,以及通報醫院實驗室清消作業,同時針對醫院檢驗相關人員與個案的訪視家人進行健康監測14日,目前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指出,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以病原菌循環存在於媒介節肢動物及各種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魚類之間,低劑量即可致病,潛伏期與暴露劑量有關,通常為3至5天,亦可長達14天,流行地區包含北美洲、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
兔熱病傳染途徑多元,人類可經由吸血性節肢動物(通常為硬蜱和鹿蠅)叮咬、接觸受感染動物組織、食用受汙染的食物與水或吸入受病菌汙染的塵土而感染,目前無人傳人病例報告,風險族群為實驗室職業暴露及從事野外活動者。
疾管署提醒,民眾應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也應避免生食野生動物或畜肉,前往流行地區應著長袖衣褲或使用政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以避免受節肢動物叮咬,處理動物屍體(尤其兔子)時,需佩戴口罩、防水手套,避免接觸或生飲未經過濾消毒的水。
如果是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免疫功能受損者,若出現高燒、寒顫、淋巴腺腫、病原侵入部位出現癒合緩慢且疼痛的潰瘍、咽頭炎、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