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大埔魚排的木道|喚醒沉睡在海中的珍珠貝
從大埔三門仔聯益碼頭看出去,只會看見內海的小山嶺,踏上快艇,拐個彎,海面上被遮蔽的小房子和魚排方躍現眼前, 這裏可不止是吃海鮮的釣魚會,還是顆顆珍珠的家。
David王俊傑,香港珍珠養殖協會創辦人、福井製核所顧問。
從養珠講起
魚排有如一個浮在海上的教育中心,香港珍珠養殖協會創辦人David帶領我們跳過木道,從水裏一拉,將沉睡在海中的珍珠貝喚醒,連帶依附在網上的藤壺、珊瑚、海綿等生物也一併拖了上來,David自豪的樣子帶點吃力,他笑言:「這裏有四十公斤呢!」這份重量是物理也是心理的;二○○九年回流香港後,自稱「二代」的David繼承家父的事業,一心復興珍珠養殖,他說,養珍珠不是想務農,而是利用珍珠帶出香港的歷史文化:「在香港務農,眾所周知無論如何都比在內地貴,但當我們養出了一件實物(珍珠),就可以以此為引子,告訴別人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千年歷史文化。」我們腳下的土地,當年正正就是採珠場,只是如今換了個模樣,改成養殖珍珠。
讓他們開像盲盒一樣玩
海中一顆珍珠的誕生,少不了一羣地上的人。David示範用小刀對準位置開貝,插入珠核到生殖巢中,之後就是等,待其傷口癒合,再孕育珍珠,是為珍珠養殖。時間關係,David從另一頭端來一隻已經可收成的珍珠貝,手中的小刀不疾不徐,挑開貝殼,滑潺潺的內臟冒出耀眼的珍珠;在David眼內,這只是見慣不怪的畫面,但在場的我們卻嘖嘖稱奇,無意中曝露了大家對珍珠的不了解。
面對這個缺口,David想盡辦法填滿它,例如舉辦遊客的導賞團,或者在校園設置生態缸,讓學子養殖珍珠:「畢竟珍珠產量不夠大,很難達到出口的數量,我們參考了墨西哥的經營模式,他們每年生產十多萬顆,大部分賣到本地,少量作外銷用。而開貝取珠的體驗所提供的『情緒價值』,對旅客和在教育層面其實很珍貴。」David說,要年輕人接觸珍珠,把行業流轉下來,就要”make it sexy”:「讓他們手執珍珠貝啊,自己開蚌,像開盲盒一樣。」
珍珠也有身份證
推廣珍珠業的沙推裏,豈止這些。David發明了Metakaku®️「珍珠身份證」,用科技把珍珠的身份保留在它們的「身體」裏,也就是將數碼標籤植入珠核,養出來的珍珠只要經掃描器輕輕一掃,顏色、大小來源地等資訊就跳出來:「農業是線性經濟,下游永遠不知道上游的事,例如你知道你現在吃的菜出自哪一個農場、哪一個農夫嗎?珍珠也同樣,有外國設計師曾告訴我,他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客戶詢問珍珠來自哪裏。推而廣之,經銷商也要求我們提供認證,確保珍珠養殖出自公平貿易,當今時今日大家都在討論可持續發展、資訊科技發達時,人們就會問很多問題,所以我們要著手解決魚目混珠的課題。」
人魚之淚
傳說人魚公主為了白龍村的少年棲身人間,可惜因美貌而被掌管珠池的太監爪牙強奪,少年為救妻慘死,人魚公主於是施法回水府,在礁石上痛哭,串串眼淚落入珍珠貝上,孕胎成珠。關於珍珠的民間傳說還有許多,David說,人類自古以來就很喜歡珍珠,但對環境保護、大自然修復這碼子事,卻完全沒有概念:「潛水科技發達後,拖網捕魚一刮就把全世界的天然貝刮清光,都不讓海洋修復。」人魚公主欲哭無淚,地上的人惟有施計自己養殖珍珠,還得確保珍珠的來源合乎道德。
奢侈是粗暴的對立
珍珠是眾多珠寶之中,唯一不需要經切割和拋光就能佩戴的珍寶,在單純的「大小」、「光澤」討論之外,珍珠的價值還有其他:「當然愈大顆愈貴,但可持續發展也很重要。Coco Chanel說過:”Some people think luxury is the opposite of poverty. It is not. It is the opposite of vulgarity.”(有些人認為奢侈是貧窮的對立面。其實不然,奢侈是粗暴的對立。)Luxury應該是優雅的,不只是自我中心,而是對環境和人的尊重,此刻我們能呼吸新鮮的空氣、於乾淨的海水上訪問,已經是一種奢侈,我們要以不剝削未來資源為前提,活用現有的資源,創造一個不粗暴的珍珠業環境。」
以珍珠為經緯,David織起了香港和保育的文化樣貌,有得必有失,問起他損失最慘重的一次,David竟然笑意盈盈。二○一三年的十二月,他養殖了一批珍珠,那時他貪心,想養久一點,養大一點,待二○一五年三月就收成,豈料二月時收到一通電話,同事說他的珍珠見都死清光。「那時魚排在榕樹澳那邊,同事盡可能拯救珍珠貝回來,農業的角度而言算是全軍覆沒,但那次的情況是,珍珠貝是死了,珍珠依然在,就像一個保險,慘烈與否,不過是觀點與角度。」當時收成了一顆有貓耳的珍珠,David加了鑽石做了首飾,送了給喜歡Hello Kitty的太太,如今成為珍珠教育的「教材」之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