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到「珠」|原來珍珠也要做手術?
在自然界中,形成一顆完美天然珍珠可不是易事,若不小心被外來物:沙粒、魚及蝦等海洋生物入侵珍珠貝,便會形成奇怪的形狀,所以要找到一顆完美的珍珠,可謂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市場上便出現我們耳熟能詳的「養殖珍珠」。
現今,養殖珍珠已經佔整個珍珠市場的95%,過程就像人類的人工受孕,需對珍珠貝進行一個小型「手術」,幫珍珠貝植入珍珠核。為了確保珍珠成為理想的形狀,人類發明了「珍珠核」(或稱珠核)。任何蚌類、甚至天然礦物、塑膠、泥及玻璃都可作為珍珠核的原材料,直徑從0.5毫米到18毫米不等。不過,每個行業都有「魚目混珠」的人,把劣質的珍珠核漂白,讓它看起來像高品質的珍珠核,這些殘留的化學物會影響珍珠貝的健康及質素,長期佩戴甚至會對人體有害。因此,在購買珍珠時,選擇有品質保證的品牌和商家便顯得格外重要。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知識,只需把珠核打磨成想要的形狀,生產出心形甚至是Hello Kitty形狀也非不可能的事。
珍珠成長日記
STEP 1
先把珍珠貝放在暖水中,讓其肌肉完全放鬆,然後技師便會小心翼翼地打開珍珠貝。
STEP 2
找到生殖巢後便會把它固定在貝殼支撐器上。
STEP 3
接着便用一把特製的小型手術刀,在珍珠貝的生殖巢淺淺割一刀,製造出一個入口。
STEP 4
然後利用珍珠核的吸盤工具,點一點水,把珍珠核固定在工具上,再將其放入生殖巢中,整個殖珠過程便完成。
STEP 5
手術過後,珍珠貝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休養,之後的形成過程便與天然珍珠相同。貝類生物受到刺激,無論是沙石還是寄生蟲,它便會分泌一些物質,即「珍珠層」,隨着時間的流逝,外來物上覆蓋的珍珠層愈來愈厚,最後便形成了珍珠。需要注意的是,每個珍珠貝大概只能形成三胎,有些甚至可以形成到第四胎,不過珍珠的光澤則不如之前。
STEP 6
殖入珍珠核後的珍珠貝會被放到戶外的「養殖排」養殖,養殖排通常由浮動平台或筏子組成,用於懸掛或固定養殖蚌。讓珍珠貝有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例如乾淨的水源、適合的水溫、防止漂流或移動等,減少生病及損失的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