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的恐懼只是虛驚一場!焦慮時回想這 3 句話,幫你戰勝內耗
如何才能破除焦慮,不再為還沒發生的事情損耗自己呢?
首先,你要學會為焦慮命名,這是對你的焦慮進行管理的第一步。當我們無法給自己的焦慮命名時,對於焦慮,我們是缺乏情緒意識(Emotion knowledge)。情緒意識是指,我們能夠識別當下體驗和表達的情緒,並能認識到情緒的原因和後果,簡單的說,也就是我們到底知不知道所經歷的情緒來源是什麼。
對焦慮命名,便是要求我們能夠明白,在眾多焦慮體驗中,最會引發我們焦慮的點到底在哪。而如果一個人缺乏這種意識,就會更加陷入焦慮之中。情緒意識本身會激發一種「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的心理過程。這種過程是我們主動、為之付出努力的一種情緒調節,它會引導我們接納情緒,並且透過個人探索,為情緒尋找出路。
以失業焦慮為例,雖然仍然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我們可以透過更細緻的分析,將其拆解成更具體的焦慮點。失業焦慮可能被進一步拆解為經濟焦慮:擔心失業後無法負擔生活開銷,感到巨大的經濟壓力;自我懷疑焦慮:擔心自己失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懷疑自己的價值;未來規畫焦慮:擔心未來發展受阻,令自己的職業生涯前功盡棄。
拆解埋藏心中的「焦慮情緒」
對於不同的焦慮點,可以採取針對性的應對策略。例如,針對經濟焦慮,可以制訂詳細的預算計畫,甚至找到主業外的收入,積極開源節流;針對自我懷疑焦慮,可以學習新的技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職場籌碼。針對未來規畫焦慮,可以未雨綢繆,打造職業生涯備用計畫,一旦出現無法逆轉的不可抗力因素,可以做到心中有底。
將籠統的焦慮細化,不但可以降低焦慮的強度,更能使問題變得更加可控;透過積極的應對,增強自我效能感,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
不論哪種焦慮,一旦它不再只是心頭說不出、道不明的陰霾,反而能被你準確命名,那麼它就如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中勇敢說出伏地魔的名字,讓你既有面對的方向,又有了戰勝焦慮的勇氣。其次,你可以使用三句話,作為面對焦慮的護身符:
第一句話:「我們絕大多數的焦慮,終歸只是虛驚一場。」
試想,在至關重要的演講前夕,你的心裡劇場或許正上演著一幕幕忘言、失色的橋段;而當你滿心歡喜的籌備著探索世界的旅程時,行囊中似乎已預先裝滿了遺失行李、錯失航班的憂慮;甚至在靜候一張體檢報告的時間裡,你也不由自主的在心裡勾勒出最不願見到的畫面。 然而,生活的真相卻是,我們絕大多數的焦慮,終歸只是虛驚一場。
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我們稱之為「災難性想像」(Catastrophic thinking),一種心靈的錯覺,讓你不自覺的放大未來挑戰的陰暗面,其根源是內心的脆弱,或是往昔陰影的迴響。它足以激起身體的警鈴,讓虛構的恐懼如同親歷,令人淹沒在焦慮與恐慌之中。
值得欣慰的是,從災難性想像中解脫出來並非難如登天。
心理學家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在1999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在我們繁複的憂慮清單上,高達 85% 的恐懼僅僅是心靈的虛張聲勢,從未真正降臨。甚至那 21% 化為現實的憂慮,大多以遠比我們預設中以更為溫和的面貌出現。
因此,當下次焦慮悄然侵襲時,回味「85%與21%」這兩組數字,你會恍然大悟:「此刻困擾我的不過是些極小機率且過分悲觀的設想。這些消極幻想不僅消耗著寶貴的精神能量,還暗暗侵蝕著自身的行動勇氣和決策力。」 認識到這一點,便是向擺脫無謂焦慮邁出的關鍵一步。
第二句話:「如果站在10年的尺度、宇宙的尺度,這還是一件大事嗎?」
你的焦慮,源於大腦習慣性的啟用了一種微觀審視的模式,這得益於它天生擅長在環境中,敏銳捕捉潛在威脅的能力。這樣的機制曾幫助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規避危險以確保生存。
然而,步入現代社會,這份對威脅的高度警覺,反而令你無限放大了周遭的風險。 特別是當注意力無處安放時,那些被誇大的隱患便趁機填滿你的思維空間,營造出一種四面楚歌的錯覺,將你引向無力與消沉。
但這真的是周遭的真實寫照嗎?當然不是。焦慮的根源,其實是大腦的過度警覺、聚焦相互作用,將事物的風險無限放大,使其看似迫在眉睫、難以逾越。
正如透過望遠鏡看一頭襲來的猛禽,彷彿成了龐然大物,帶來緊迫的錯覺。然而移開鏡頭、拉開視角,你會發現看似逼近的猛獸實則遠在天邊,對你構不成威脅。之前的壓迫感,不過是你被即時視角所局限,忽視了現實中的安全距離。於是,一個簡易卻高效的策略浮出水面:面對焦慮,嘗試後退一步,拓寬視野,用更廣闊的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審視問題,那麼這件事情還是很重要嗎?
這種調整稱為「心理距離策略」(Psychological distance)。
你與事件的心理距離越貼近,越易受影響;反之,距離越遠,越能冷靜、理智的分析,擺脫情緒的枷鎖。
確實如此,當你將視角投射至 10 年後的未來再回溯今朝,會發現眼下困擾不過是生命長河中一抹幾乎察覺不到的漣漪,甚至微小到不值一提。同樣的,若你跳脫至星際宇宙(1992 年 2 月,人類探測器「旅行者一號」在距離地球 64 億公里外,拍攝下了著名的「暗淡藍點」照片),從那裡眺望地球,你會發現即便是承載我們全部悲喜的這顆星球,也不過是浩瀚宇宙中一抹暗淡藍點。
當心靈的鏡頭拉遠,那份曾緊攥不放的恐懼、纏繞心頭的憂慮,便會現出它們的真面目—— 不過是心靈劇場中的錯覺與虛影,是情緒迷霧中的泡影。
第三句話:「一困惑,邁步外出;一具體,入微見著;一行動,創變自來。」
如果令我們焦慮的事件,有很大的機率會成真,怎麼辦?這第三句話,就是最好的應對。它分成三個短語。
一困惑,邁步外出
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遷移,更是心靈的一次旅行。象徵著從熟悉的環境和受限的思維模式中抽離。無論是步入自然的懷抱,還是簡單的更換工作場景,甚至是心靈的短暫飛翔,都足以讓新鮮的視角和靈感湧入。
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困擾,同時,觀察他人的應對之道和最佳實踐,很有可能為你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視角、新靈感和新策略。
一具體,入微見著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將宏大的焦慮細化為一個個可觸碰的任務,是轉化焦慮為動力的祕訣。抽象的憂慮如同一團迷霧,遮蔽了前進的道路,但當你將之拆解為一件件具體事項時,迷霧便散去,路徑變得清晰可見。正如將大型專案的壓力化解為每日的工作清單,每完成一項,都是對焦慮的一次勝利宣言,讓你離目標的完成更近一點。
一行動,創變自來
天下之事,總是困於想,而破於行。行動,是所有想法與計畫的試金石,不僅能夠直接緩解焦慮,更是在實踐中開闢出創新的沃土。
當你身體力行的投入到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原先的設想與現實的碰撞,往往會激發出未曾預料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是因為在行動中不斷適應與學習,更是因為實踐教會你如何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讓創意的火花在挑戰中熊熊燃燒。 每一次的嘗試和努力,都是通往創新與自我超越的堅實步伐。
(本文摘自《允許一切發生的人最好命》,大是文化)
延伸閱讀
工作不順、生活遭遇挫折,該如何停止內耗?王陽明這麼做
遇到職場 PUA 怎麼辦?專家:用 3 招策略性遠離心理操縱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