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賴清德真的欠缺領導力
毫無意外,繼七二六大罷免大失敗之後,八二三第二波罷免依然全軍覆沒,沒有一席國民黨立委被罷免,相反的,不同意罷免票都遠遠超過同意罷免票;毫無意外,賴清德總統的「敗後講話」,依舊讓人失望。
重啓核電舊機組安全檢查─給童子賢一個安慰?
用「敗後講話」形容並不精準,做為「總統」,賴清德本不必也不該捲入於政治理論和政治現實都相違的「大罷免」,但他却以「總統」之尊,親上火線,偏偏「團結國家十講」未及一半就嘎然而止;做為「總統」,他其實也不必就核三延役表態,就如他自己所言,核安問題不是投票能決定的,但他却以「總統」之尊,表態會「投下不同意票」;投票結果,七位立委全數安全通過考驗,核三延役公投則以六十六萬票差未能跨過門檻,但同意票數已經遠高出上一次的核四商轉公投,而屏東在地的同意票也高過不同意票,「非核」風向已然轉變,如果公投能提早綁上七二三的第一波大罷免,通過的機率不可謂小。
對於能源政策,賴清德表現了他的「相對彈性」,他表示公投雖未跨過(同意)門檻,但他也充分理解社會對多元能源的期待,賴清德引五月間新修的《核管法》強調,政府一必須由核安會訂出安全審查辦法,二必須由台電依照這個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他會請核安會廣納各界意見,儘管完成相關辦法,並請台電在法規公告後重啓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並定期向社會報告進度和風險,「若符合標準,依法送核安會審議」,這是一個相對明確的訊號,不論民進黨是否還要死抱著非核神主牌。
對台電而言,要想存續非重新審視現行扭曲的能源結構不可,說得不好聽,不論賴清德能不能連任總統、下一任總統究竟是誰,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國安需求,這樣一份「重啓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是台電必須隨時準備著的,賴清德的宣告,某種程度也可讓他的「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核三延役公投的正方代表童子賢稍感安慰,繼續相信賴清德「可能重啓核電」,至於賴清德做不做得到?就得看他的領導力了。
三十一比零掛蛋─賴清德最掛心的還是百萬青鳥?
事實上,投票結束已經有民進黨人臉書發文提醒他的「競選政見」(非核家園)─要重啓也是賴清德改變政見的第二任的事;還有名嘴發文痛斥發動核三延役公投的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硬生生耗掉全民十一億公帑」,同意票却沒跨過五百萬票的門檻,「等於一場耗資巨大的鬧劇」,照這個邏輯,民進黨推動拉所謂的「公民團體」擋箭、耗資公帑十六、七億、民間資源不知幾多億、浪費台灣一年半時間,却以「三十一比零」掛蛋的大罷免,豈不是台灣最大的政治鬧劇兼悲劇?
核三不論能否重啓,都不是一時半刻做得到的,賴清德還有餘裕採取拖字訣;但大罷免大失敗之後,賴清德心心念念的還是「連署罷免的百萬人民」,他口中談團結,「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的聲音能被聽見」,偏偏他竟還要「朝野都能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簡單講,反罷免的千萬民意對民進黨大罷免的無良行徑大聲說「不」,賴清德在罷免大敗後,想得却是要在野聆聽「不同(權力者?民進黨?青鳥)的聲音」,這樣的賴清德,如何能做到「團結」。
「敗後談話」,他說明慰留行政院長卓榮泰,並要做出「四項調整」,一是內閣人事改組,讓施政更有感;二是調整施政順序,經濟民生弱勢青年優先,並落實在政府各項預算中;三是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期盼朝野更多對話;四是調整國家財政體質。
卓揆不動難新氣象,追問朝野對話賴竟無答案
其言貌似四平八穩,實則空洞無料,卓揆是率領行政院首長下鄉宣講大罷免的領頭羊,又是過去兩年朝野衝突的關鍵人物之一,他不動閣員再調整,都不易讓人民「有感」,也難以一新氣象,隨便舉例,留任的卓揆,除了同意因應關稅衝擊「普發一萬元現金」,軍警加薪案仍未「依法編列」,還在等「釋憲」;財劃法下放權錢到地方,卓揆還是不同意,莫名其妙刪掉地方補助款,卓揆似也無意加回,甚至制止地方首長在院會請命…,這樣的卓揆如何「調整行政立法互動」?卓揆不動,民進黨立法院總召柯建銘也看不出動的跡象,媒體追問賴清德口中的「朝野對話」,他竟答不出所以然,賴清德政治圖像裡,彷彿缺了「在野政黨領袖」這一塊。
想像一下,既要編「追加預算」把在野政黨刪掉的預算加回去,還要編特別預算因應關稅衝擊,面對軍購預算大幅提高─不論是納入年度預算或再編特別預算,賴清德口中的「調整國家財政體質」,豈非笑話一句?又如何能容忍財劃法挪動中央的餅?過去吵了一年多的「預算分配」是不是還得倒帶重來?簡單講,卓揆既已請辭,賴清德慰留,一是死不認錯,連替罪羊也不肯找出來應付;二是沒人肯接任這個夾縫中求生的政治職務;不論何者,都印證賴清德做為「領導人」的不足。(推薦閱讀)風評:賴清德不辭黨主席,卓榮泰辭不辭閣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以「太保守、太傳統、太自我防衛、太自我設限」形容賴清德的談論,重點是:「新回合的在野政黨交鋒已經開始」,他對「大罷免、大衝突、大失敗」後,台灣政治仍無緣也無法回歸大和解、大聯合、大改革的正確道路,感到「深深的憂傷」,游盈隆說得含蓄,却實在反應賴清德的「罷後危機」;這不僅是游盈隆的憂傷,而是台灣民主的憂傷,這也不僅是賴清德的危機,而是台灣政治的危機;最遺憾的是,此刻的國家領導人─賴清德─看不出有帶領台灣走出危機的能力和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