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關稅誰遭殃?龔明鑫點名這幾大慘業 勞部估首波衝擊4.2萬勞工
針對美國對台灣產品實施的臨時性關稅,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今(11)日於記者會中說明,關稅稅率已從原先宣布的 32% 大幅調降至目前的 20% 臨時稅率,整體衝擊已減半。針對個別產業影響,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指出,包括農業、工具機及機械、手工具及水五金等最受衝擊,農業及工業分別是蘭花及工具機衝後擊最大,他強調政府將針對這些高衝擊項目提供更多支持,並予勞工最大的保障。
鄭麗君強調,根據智庫分析,此項調降已使關稅對台灣出口、產值、GDP 及就業的整體衝擊減緩約五成。個別產業因稅率從先前的「最惠國待遇稅率(MFN)加 10%」提升至「MFN 加 20%」,且須考量與競爭國之間的稅率差異,仍面臨個別衝擊升高的情況。為此,政府已迅速啟動多面向的產業支持方案,並承諾將依據衝擊分析結果持續滾動式調整。
在個別產業衝擊與應對方面,龔明鑫分析如下:
農業: 初步盤點農業部分,蘭花和鬼頭刀預計將面臨較大的衝擊。政府將針對這些高衝擊項目提供更多支持。
工具機和機械產品: 台灣的工具機產業正積極朝中高階及大型龍門機升級,主要競爭對手為德國和日本。在 20% 臨時關稅下,日德的關稅相對台灣較低,因此台灣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政府將協助產業拓銷印度、東南亞和歐洲等新市場;鼓勵導入 AI 技術提升精準度;並推動國內市場的汰舊換新計畫。
手工具及水五金產業: 這兩個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越南和中國。目前台灣與越南的臨時性關稅基本相同。然而,對於中國而言,由於其對美出口產品關稅(平均高達 55%)遠高於台灣,這使得台灣在與中國競爭時反而具備顯著優勢。中國對美出口在今年 4 至 6 月期間大幅衰退,這為台灣業者爭取中國讓出的市場份額創造良機。
重電產業: 由於產品需要長期認證,短期替代性低,預計出口仍將持續。主要競爭對手為歐盟和中國,台灣對歐盟可能略處劣勢,但對中國仍具優勢。政府建議拓銷多元市場,並與大型伺服器合作提升附加價值,同時發展綠電、風電等新型產品。
塑膠製品產業: 其主要競爭對手為中國大陸和墨西哥。龔明鑫表示,目前台灣的關稅並未處於劣勢。但產業仍需強化產品升級,並積極爭取中國市場讓出的機會。
半導體及資通訊(ICT)產品: 台灣對美貿易逆差中,高達九成來自半導體、資通訊(ICT)等產品。龔明鑫指出,由於這些產品涉及美國 232 條款的調查且政策仍在持續發展,情況較為複雜。但他預期,在 AI 時代的趨勢下,ICT 產品的出口短期內仍會持續成長,整體第三季的出口表現仍偏向樂觀。
為減緩關稅對產業和勞工造成的衝擊,行政院已迅速宣布相關支持方案,並自 8 月 7 日起受理申請,目前已核定了 15 項辦法。這些方案涵蓋多個面向,包括:提供金融支持;鼓勵產業導入 AI 等技術,提升競爭力;協助業者開拓印度、東南亞、歐洲等多元新市場,並推動國內汰舊換新計畫;提供租稅優惠;以及採取安定措施以確保產業和勞工穩定。
對於衝擊較大的特定產業項目,政府將責成相關部會提出個別的產業支持方案。支持方案的總金額為 960 億元,已依據「韌性特別條例」透過「以緩濟急」的預算方式先行啟動,無需等待立法院審議。未來政府將根據衝擊分析結果,持續滾動式調整是否需要加碼或擴大範圍。
在就業方面,勞動部次長李健鴻說明,初步評估受 20% 對等關稅影響的就業人數約為 4.2 萬人。他特別澄清,這個數字是指可能受影響的「樣態」,包括減班休息、減薪甚至潛在失業等多種情況,而非單純指失業人數。
勞動部將密切關注最新通報數據,並已推出多項勞工支持措施,包括提高薪資差額補貼至七成、擴大訓練補貼、提供雇主在職訓練補助,並研議加速辦理失業給付、擴大跨域就業津貼及缺工就業獎勵津貼等,以保障勞工權益。
鄭麗君並於最後重申,台灣政府將持續努力,爭取更合理、更好的對等關稅稅率,並將與美國商務部就 232 條款及供應鏈合作議題一併磋商談判過程堅持「維護國家及產業利益、國民健康以及糧食安全」等原則。她強調,政府將此次談判視為一場戰略性合作,旨在為台灣企業在美發展創造最有利的公平競爭環境,並促進台美高科技供應鏈的長期合作,以利台灣產業的國際布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