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牛」是台灣獨有?氣象署曝背後原因 各國地震代表動物一次看
拜科學進步所賜,現在的人們知道地震通常是「板塊運動」引起,但其實這是一項距今不到100年前的科學發現,那之前世界各地對地震都有不同的想像。氣象署透露,世界上常見的地震傳說通常是以「動物」為基礎,比如在中國是鰲魚、在日本是鯰魚,在臺灣則是牛,也就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地牛翻身」。
氣象署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表示,世界各國常見的地震傳說是以「動物」為基礎,只要支撐大地的動物晃動、翻身、爭鬥,就會引發地震。動物種類因各地文化而異,比如在中國是鰲魚、在日本是鯰魚、在泰國是大象、在蒙古是青蛙、在印度是蛇、在北美洲是烏龜,在臺灣則是牛,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地牛翻身」。
「為什麼是牛,不是其他動物?」氣象署說明,其實在臺灣各個原住民族的地震傳說中,就有羊、豬、魚、鹿、熊、螃蟹等動物輪流擔任主角,只是牛依然佔有一席之地,例如卑南族、布農族、賽德克族都有「地牛翻身」的神話。
針對相關問題,有學者認為,答案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荷蘭人為了加速開墾,大量引進黃牛和水牛。比起其他動物,仰賴牛隻耕種、討生活的人們,對於牛就懷有特別的感情和敬畏之心,也更能接受『地下住著一隻牛』的說法。」
氣象署提到,1906 年嘉義發生芮氏規模 7.1 的「梅山地震」,傳聞有民眾在地裂之處看見一條牛尾巴,「地牛」的說法逐漸廣傳;到了1990年代,新聞媒體開始頻繁使用「地牛翻身」一詞,牛就此一躍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動物。除了動物以外,在各國的傳說故事中,支撐大地的還有可能是神靈、巨人、繩子、柱子等,只要觸怒神靈、巨人移動、繩柱晃動或斷裂,就會引起地震。
延伸閱讀
生活話題:資源回收撇步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世界第一 中市中山國中棒球隊奪2025LLB世界青少棒錦標賽冠軍
台灣好新聞
世界樂旗大賽 建中聯隊封王
中華日報
熊讚登場 轟動大阪關西世博會
中華日報
竹北蓮花公園進行優化工程
中華日報
苗14線拓寬動工 拚116年完成
中華日報
士林甜不辣攤老闆猝逝...招呼聲成絕響 小老闆承諾傳承父口味
鏡新聞
台灣靈異文學 世博魔幻登場
中華日報
雙影后加持 回魂計登釜山影展
中華日報
防汛升級「溝通無礙」 台中市環保局出動清溝神器 內視鏡助攻排水暢通
觀傳媒
嘉義縣推動無形文化資產 三位工藝保存者獲認定
觀傳媒
海上警戒升溫 楊柳颱風路徑圖曝光 海巡北部分署提醒民眾防颱
觀傳媒
桃園警方精準執法奏效 交通事故傷亡數雙雙下降
觀傳媒
李程彬健身有成 大秀肌肉
中華日報
5所新建公共化幼兒園揭牌
中華日報
平鎮建兒22公園暨周邊道路 動土
中華日報
20度來台 理查克萊德門11月北高開演
中華日報
日本原爆80週年 彩繪和平願景 新象畫會長崎參展
中華日報
LLB世界次青少棒賽 台中中山國中奪冠
中華日報
幸福婚宴嘉年華 繡出愛情樣貌
中華日報
北市聯醫:穩定護理人力奏效 三班護病比優於標準
中央通訊社
文博會落幕 期間排隊入場人潮眾多(圖)
中央通訊社
南台新工程計畫 13日展成果
中華日報
楊柳颱風來襲 立委會同議員場勘宜蘭淹水區
中華日報
又有銀行「防詐新制」將上路! 小心「2情況」恐直接註銷帳戶
CTWANT
免費送紙箱供寄貨!回收阿姨「驚人身分」曝光 堅決不收謝禮
TVBS
竹縣寶山國中公共藝術揭幕
中華日報
世紀民生無人機量產 進軍歐美
中華日報
竹市《塹裡尋妖》摘3項國際大獎
中華日報
化石先生博覽會 海中霸王特展 新光三越中山店登場
中華日報
災後陸續復原 濱海各景點重開 風箏嘉年華打頭陣
中華日報
偏鄉基層救災 1個月沒休假
中華日報
太平山遊樂區預警性休園 龜山島暫封島 宜蘭社區型自然步道暫停開放
中華日報
南護師生歌舞 傳愛護家長輩
中華日報
竹塹七夕成年禮歡迎報名
中華日報
柴頭溪旁死亡車禍 引發界址爭議
中華日報
九份、永康商圈等四大景點 被日列「旅台失竊熱點」
EBC 東森新聞
晶英親子食育體驗營 做甜點
中華日報
創意生活加值 左鎮銀合歡華麗轉身
中華日報
西拉雅行動旅服 玩遊戲拿好禮
中華日報
亞洲錦蛙入侵南投 除蛙啟動
中華日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