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臺北白晝之夜11月開趴 圓山街區打造開放美術館

青年日報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2025臺北白晝之夜,邀請眾多臺灣藝術家參與,各類表演在夜色中交會。(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2025臺北白晝之夜,希望每位參與者在這項夜間文化體驗,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2025臺北白晝之夜,運用視覺裝置與夜色交會,轉化為跨感官沉浸式現場。(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風革線上》時尚派對,融合走秀、舞蹈與選美比賽。(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2025臺北白晝之夜,首度以藝術家陳敬元3件作品為主視覺基底,圖為作品《Leaking》。(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2025臺北白晝之夜,首度以藝術家陳敬元3件作品為主視覺基底,圖為作品《Card Stunt X (White Yellow and Red)》。(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2025臺北白晝之夜主視覺,以 DNA 雙螺旋為靈感設計標準字,象徵歷史如文化遺傳密碼,並巧妙在「Story」中嵌入「10」,標誌白晝之夜10週年。(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2025臺北白晝之夜11月1日登場,以「Hi Story」為主題說城市故事,以圓山為基地,把街區當作舞台,連續12小時展演與體驗,變身開放美術館,跨夜打造不夜城;法國客座策展人企畫酷兒舞廳文化與視覺新作,臺灣藝術家創作能量爆發,從視覺裝置、錄像到舞蹈、行動藝術,都在夜色中交會,讓圓山場域轉化為跨感官沉浸式現場,綻放當代故事,希望每位參與者在這項夜間文化體驗,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

法國巴黎2002年開辦夜間城市藝術節「白晝之夜」(Nuit Blanche),又稱為「白夜」或「白色夜晚」。臺北市2016年響應加入,今年邁入第10週年,延續「免費參與、公共空間、公民共創」3大精神特色,選在氣候相對穩定的11月第1個週末,1月1日下午2時至11月2日凌晨2時展開,首都秋季「夜生活」風情的慶典,令民眾敲碗期待。

臺北市文化局表示,「臺北白晝之夜」(Nuit Blanche Taipei),以「Hi Story」為主題,一聲「Hi」向過去打招呼,「Story」作為敘事的螺旋延伸,開啟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織對話,從歷史出發,喚醒民眾對老臺北城區的美好回憶,邀請大家在集體記憶中探索文化的可能性。

文化局指出,今年「白晝之夜」以圓山為基地,主場域包括臺北圓山自然景觀公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與花博公園圓山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金車文藝中心也以臺北雙年展、臺北數位藝術節以及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等精彩單元共襄盛舉,攜手共創注入活力,透過承載藝文能量以及群眾活力的項目,以當代藝術角度貼近臺北的過往。

文化局提到,今年持續與法國在臺協會合作,再度邀請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凱蒂.哈特 (Kitty Hartl) 擔任客座策展人,並攜手兩位法國藝術家帶來亮點企劃。其中,法國 Ballroom 舞廳文化的傳奇人物、酷兒編舞家辣珊卓.浪凡 (Lasseindra Lanvin),首次在臺灣呈現一場《風革線上》時尚派對,融合走秀、舞蹈與選美比賽,以「布料」作為開端,將穿搭轉化為歷史與文化的藝術舞台,徵求熱愛風格、熱愛表演者穿上自己的故事,走上巨型伸展台成為主角。

另一位藝術家皮埃爾.德拉維 (Pierre Delavie),則為臺北量身打造奇幻視覺新作,轉化公共場域為夢境般的沉浸體驗。人群流動、即興互動與場域共鳴,將匯聚成城市的全新脈動。

今年邀集眾多臺灣藝術家參與,從在地歷史、都市傳說到日常記憶,展開多元創作回應,作品涵蓋視覺裝置、錄像、舞蹈、聲音與行動藝術,將圓山的場域轉化為跨感官的沉浸式現場,不僅延續「全民參與」的精神,更凸顯本土藝術家如何在國際對話中展現獨特的文化視角。

2025「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黃彥穎是一位當代藝術家,其創作媒材涵蓋錄像、繪畫、雕塑、攝影與裝置,他以「Hi Story」為核心,融合「History」(歷史)與「Hi, Story」(嗨,故事)的雙重語境,將藝術視為方法,從場域歷史出發,回望並重構集體記憶,邀請大家一同成為「說故事的人」。

今年首次以繪畫作品作為主視覺,藝術家陳敬元以3件作品為基底,分別開啟白晝之夜不同的故事場景。第1件作品為《When I Look Back of My Life, the Dust Shine Like Stars》以揭開月亮面紗作為開端,象徵夜晚的神秘序幕,帶領觀眾進入屬於白晝之夜的夢境氛圍。第2件作品《Card Stunt X (White Yellow and Red)》則如同城市遊行般熱鬧,觀眾隨人潮一同穿梭,思索自己將走進哪一個故事。

最後一件作品《Leaking》則轉向時間敘事的洪流,氣泡般的光影意象化作片刻記憶,提醒人們在流動之間能帶走什麼故事。這3件作品共同構築出非線性、寓言式的視覺語境,呼應白晝之夜10週年以「Hi Story」翻開城市記憶的新篇章。設計師江忠倫則以 DNA 雙螺旋為靈感設計標準字,象徵歷史如文化的遺傳密碼,並巧妙在「Story」中嵌入「10」,標誌白晝之夜10週年的里程碑。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連假出遊大補帖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捐款仍將流向花蓮縣府?賑災基金會「不交任何單位」:直接撥給災民

三立新聞網
02

最艱困的教師節…光復商工、國中堆滿污泥 校園慘況曝光

太報
03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重大災情 《BBC》分析5大原因

EBC 東森新聞
04

苗栗晚間爆巨響!通霄電廠120米高煙囪「砍樹」放倒 震撼連環照曝光

自由電子報
05

急診醫師出走潮1/急診科高壓且難有名醫 一年超過百位醫師出走

鏡週刊
06

超過3萬「鏟子超人」動身花蓮光復救災 台鐵曝車廂內最暖印記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